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智慧公共安全大会传递城市安全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9-11-14 10:57:00

  

  图为智慧公共安全成果展上展示的智能无人飞行设备。

  

  图为消防机器人车。 本报记者 乐 涛摄

  13日,由南京市政府、省公安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19中国南京智慧公共安全大会在宁开幕。大会以“汇聚创新智慧 引领平安未来”为主题,吸引来自20多个省份的1500余名政产学研界人士参会。8位院士、数十位专家大咖同台论“智”,描绘未来安全城市的模样;一批业内领先成果集中亮相,让市民真切感受科技带来的“安全感”。

  AI技术带来“精准感知”

  抢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推进技术与公共安全深度融合,是举办本次大会的出发点。从各论坛嘉宾的发言看,“精准感知城市”成为高频关键词。

  “未来城市可精确感知有多少司机同时在刹车、车辆剩余续航里程等,城市交通完全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调度,汽车作为人类‘第一杀手’的罪名将不复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智慧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表示,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倒逼智能驾驶时代到来。他认为,自动驾驶目前还处于科研探索期,需经过社会接受期、市场创新期、产品孵化期,预计2035年达到4.4亿辆车的市场规模。为加快这一进程,他建议地方政府划定小范围半封闭测试场作为自动驾驶实验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演示了一种全新的光场智能成像技术,该技术通过“算法成像”,打破现有成像设备局限,可将千米以外的车牌、路牌、人脸“看”得一清二楚。该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建起国际上首个面向十亿像素视频的PANDA数据库,在上海马拉松等大型活动现场可实现万张人脸识别,裁判员、运动员、路人等均能识别、检测、跟踪,在公共安全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智慧警务”取代“汗水警务”

  会场内,专家大咖对城市公共安全把脉会诊、献计出策;会场外,一大批科研创新成果早已“飞”出实验室,进入市民日常生活。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设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成果展,中电科、华为、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70余家行业知名单位和企业参展,一批高精尖软、硬件产品集中亮相。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展出的“智慧审讯室”支持声纹、语音、心率等识别,可自动生成语录,非接触探知审讯对象生命体征。海康威视带来的智能感知摄像头,不仅可以还原单个人物行动轨迹,还能“背影寻脸”,自动追踪目标。南京企业亿嘉和推出的履带式消防灭火机器人,配备旋转水炮,形似迷你坦克,可以在危险灾害事故现场进行全方位探测、救援、灭火。

  “智慧科技应用让民警告别‘汗水警务’。”南京公安研究院产品经理黄欣告诉记者,该院研发的智能交通无人机采用油电混合长续航设计,无需依靠飞手操纵,可以从道路旁的“巢穴”飞出,安全巡查、事故勘测、对违章车主空中喊话等功能都不在话下,堪比警方的“千里眼”“顺风耳”。成果展上,共展出十多款智慧警务设备:搭载VR眼镜头盔、千万级像素摄像头的5G警用摩托车,可以在高速行驶中实时掌握四周交通状况;一款智能眼镜在南京某起电动车被盗案件中立下首功,设备借助后台大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技术,在案发后不到两个小时就在人群中准确找到嫌疑人。

  “最安全城市”催生产业高地

  运用智慧科技,赋能城市公共安全,南京是先行者。2016年,南京率先在全国成立城市级公安研究院——南京公安研究院,该院全面参与设计研发了警务大数据、微警务、安检云、人像云、语音云等30余个重大项目,在智能警务应用、视频物联、信息网络安全、智能应急装备等方面已形成6大产品线、50余项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并投入使用。

  记者从大会上获悉,南京公安部门目前已搭建“一网一中心三平台”智慧警务新体系,即公安信息栅格网、警务大数据中心、指挥平台、警综平台、办公平台,打造汇聚4600亿条信息的庞大“数据湖”,“无人警局”、智能办案中心、智慧派出所等先后上线;市场监管部门率先设立“96333电梯应急处置中心”,使南京成为国家电梯物联网示范城市;环保部门建立城市物联网和窄带网综合感知平台、生态环境感知平台“生态眼”……多方合力下,南京智慧感知的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个角落,目前已实现72万套视频监控覆盖全市、2万套人脸识别系统动态比对、1万套智能烟感探头实时感知火患、174座地铁站全部配备智能安检门,连续入选中国十大最安全城市。

  “南京对智慧公共安全的重视和需求,催生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带动大批信息安全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又反哺城市公共安全水平的升级。”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蒋平表示。本次大会上,位于中国(南京)软件谷的东南智盾明略公共安全人工智能产业园举行开园仪式,这是全国首个公共安全人工智能产业园,占地约200亩,预计明年集聚研发及应用企业30多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100亿元。

  见习记者 李 凯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