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王志彬
发布时间:2013-11-07 10:09:00

  王志彬,1973年生,安徽灵璧人,文学博士,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族群关系与战后台湾文学研究》(12CZW063)。

  基于种族、地域、文化、政治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差异而构建的岛内族群关系客观存在于战后台湾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族群关系不仅对战后台湾文学场域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族群关系的文学表达也丰富了战后台湾文学的内容,扩大了台湾文学的阐释空间。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内外一些学者对台湾岛内族群与文学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但不可否认多数研究者的研究视野局限于特定的文学体裁或文学现象,而未能对整个战后台湾文学场域进行考察,未能深入分析岛内族群关系格局变迁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及战后台湾文学思潮的影响,也未能就眷村文学、福佬文学、“原住民”文学等族群文学的书写策略及发展演变作整体、动态研究。这不仅限制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深度和高度,也影响了文学研究理论的提升。因而,在全面把握台湾地区族群关系变迁的基础上对战后台湾文学展开研究,能够把握战后台湾文学的发展规律,对于拓展和深化中国文学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文学研究去把握岛内族群文化和族群关系的发展变迁,对于推动岛内民众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进而推进岛内族群和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战后台湾族群关系的发展演变。通过对“原汉”对立到省籍对立,从“四大族群”到“多元族群”的岛内族群关系的把握,分析战后台湾族群关系发展演变的原因、走向及其对战后台湾社会及文学生态的影响。二是族群关系对战后台湾作家创作的影响。通过对族群政治与作家族群主体意识建构、族群认同与作家政治取向、身份认同与作家国族认同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把握族群关系变迁对战后台湾作家的创作心态、创作取向、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的影响。三是战后台湾文学中的族群书写及其对族群关系的影响。通过对战后台湾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的考察,探究“族群书写”对战后台湾文学思潮的推动作用,进而剖析作家的族群意识和族群想像对战后台湾族群关系的影响。四是族群关系变迁与族群文学建构。通过对“四大”族群文学的研究,分析岛内各族群作家是如何通过文学表述去建构各自族群历史与记忆,表现族群文化和族群命运沉浮的。五是族群关系多元化与台湾文学新趋向。通过对新世纪以后台湾族群关系新变化的研究,分析后现代台湾社会中族群关系的复杂性,探求族群关系多元化对新世纪台湾文学格局和文学走向的影响。 

  王志彬认为,族群关系影响了战后台湾文学创作与发展,族群文学成为不同族群作家表达历史记忆、再现族群文化、建构族群意识和谋求族群利益的重要手段。战后台湾作家的族群书写超越了现实的岛内政治,影响了战后岛内族群关系的发展变迁,族群关系的文学表达强化了作家的族群意识,推进了族群关系的政治化进程。岛内作家的族群认同和政治认同、国族认同并不等同,但无论何种身份认同的作家族群书写,都不应成为操弄族群对立的工具,族群书写的目的在于消弭族群冲突,谋求族群融合,进而建构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 

  王志彬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少数民族文学,近三年来,他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了省厅项目1项。参与了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以及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篇,参著《多元文化与当代台湾文学》学术著作1部。 

来源:省社科规划网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