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媒体参与公共事件的新变化
发布时间:2016-08-22 08:54:00

  主流官方媒体作为一些权威信息的发布渠道,仍然对公共舆情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主流官媒的作用正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态。

  经过这几年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微博进入了一段时期的低迷,但仍然是公共舆情聚成的最重要平台。

  媒体是提高公共事件的公众关注度和影响公众认知度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以及不同群体对于各类媒体的认同与使用各异,媒体对于公共事件的介入、报道和影响程度发生了悄然变化,出现了新的格局。

  主流官媒遭遇冰火两重天

  主流官方媒体作为一些权威信息的发布渠道,仍然对公共舆情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主流官媒的作用正在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态。一方面,官方主流传统媒体,特别是其新闻类栏目,受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网络、手机媒体等渠道直接获取信息。官方主流传统媒体无论是从传播的速度上,还是报道和评论的深度上,都愈来愈落后于网络媒体、新媒体。另一方面,官方主流的网络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在媒体融合的提倡和鼓励下,主流官媒通过“两微一端”的建设和维护,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都大为提升。例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这两个中央媒体的官方微博账号粉丝量均突破了4000万。特别是人民日报,其人文化、高站位的评论,为其赢得了较高的公信力。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状所产生的公共舆情意义是,主流官方媒体越来越愿意介入和参与公共事件,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和讨论。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不少事件中都有主流官方网络媒体,特别是一些主流中央网络媒体的介入,并推动了这些事件的发展,赢得民众叫好。

  重要客户端成扩散加速器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手机客户端近年来受到热捧,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在公共舆情的聚成过程中,一些重要的手机客户端已然成为信息传播和扩散的加速器。一些新闻报道或者事件爆料信息,经由重要客户端通过标题的加工、精炼,甚至标签化之后对客户进行推送,很快形成扩散趋势,加大了事件的传播速度。

  现阶段,在新闻类客户端中,通过大数据计算,对客户的兴趣领域进行分析,基于客户兴趣度向客户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新闻和报道,实现了目标受众的相对精准化。有的则主要体现在其平台优势上,向其客户端客户推送信息的同时,每天还通过微信进行推送,在对于热点事件报道上的传播力十分强大。

  市场化媒体助推信息深度挖掘

  虽然主流官媒及其网络媒体和重要客户端在公共事件的传播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舆情的聚成离不开对事件深度信息的挖掘,市场化媒体在此方面进行了填充。

  与主流官方媒体一样,市场化媒体同样受到了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与此同时,市场化媒体还不具备主流官媒的信息来源资源和重要客户端的受众资源,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深入挖掘和深度报道就成为了其“破茧而出”不得不选择的路径。例如,在2015年的天津港危险品爆炸事故中,关于天津瑞海公司背景等诸多深度信息的挖掘,就是出自一些市场化媒体之手。还有一些市场化媒体借助新兴技术,如无人机、虚拟现实等,深度拍摄和报道公共事件。在很多公共事件,特别是重特大突发事件中,这些市场化媒体几乎都不缺位。不同的是,各家市场化媒体参与过程各有特色。有的以新闻调查为特长,有的以视频梳理和无人机报道作为新的增长点,有的借助信息源渠道的优势并以专题跟踪报道见长。

  问答平台成为新的策源地

  网络问答平台在今年以来的重大舆情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在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中,在4月17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之前,某网络问答平台内就已经对常外污染问题进行了很丰富的梳理。而在魏则西事件中,关于某搜索引擎与魏则西死亡的关系问题,最初也主要在网络问答平台中讨论。

  网络问答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以前的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的网络论坛、网络社区不同的是,问答平台的两个特征,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其将继续充当舆情策源地的角色。其一,互动的相对专业性提升了公众的认同度。问答平台的定位是专业的问答互动社区,问题回答者大多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公众对其的认同和接受度都相对较高。其二,用户的阶层同质性提升了情感的共鸣性。目前,问答平台的用户主要以中产阶层为主,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和价值取向都较为相近,很容易在互动讨论中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

  微博仍是公共讨论主阵地

  经过这几年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微博进入了一段时期的低迷,不少人离开微博平台,转移到其他新媒体平台。特别是在微信热火朝天的发展情势中,微博的公共舆情作用稍微减弱。与此同时,微信的舆情功能迅速增长。然而,即便在微博陷入最低谷的2014年,微博仍然是公共舆情聚成的最重要平台。

  随着新媒体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今年以来,微博的舆情功能呈现出复苏的趋势,处于较高量活跃用户的运行状态,对公共舆情的汇聚功能在增强。诸如“北京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海口秀英区暴力拆违事件”“深圳警察执法不规范事件”等均是通过微博强力传播。与此现象相反的是,微信的用户量虽然在持续增长,但其舆情功能却表现出减弱的趋势。微信舆情功能的减弱,与其自身的平台特点有直接关系。微信是人际传播在网络上的呈现,熟悉的群体、相对封闭的平台,决定了微信使用者难以充分地表达其真实意见,而更多地选择附和或者沉默。更为极端地,微信的上述特点很容易使其沦为谣言的集散中心,渐渐地,这也进一步弱化了其舆情的功能。

  除此之外,微信朋友的同质化与同地化,也很容易给管理者带来错觉。一起发生在本辖区内的、区外公众关注较小的公共事件,在管理者的同质化和同地化的朋友中“刷屏”,给管理者造成了出现舆情事件的假象,进而误判和采取不当的措施,从而可能激化社会情绪。微博则不同,作为一个全网性的、完全公开的、非完全实名认证的平台,用户无需考虑熟人的感受,更愿意表达真实意见,尽管这种意见表达更多表现出的是批评性的,但其仍然是迄今公共讨论的最大平台和阵地,也应继续成为公共舆情观察的重要对象。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磊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