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趋于成熟的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06 10:17:00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走过了从冷清起步到深入发展阶段,跨入新世纪以后,又进入了反思与成熟的时期。记者获悉,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授伍雄武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目前已进入冲刺阶段。这一项目将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前进路上一块新的“铺路石”。

  以学术成果回应质疑和挑战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的研究,曾长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研究领域中的空白。“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曾长期困扰着学者,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的境遇则更为曲折。

  “少数民族有无哲学”其实是对少数民族哲学史学科合法性的质疑与挑战,曾鞭策与激励众多研究者拿出成果来。《云南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资料选辑》《蒙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资料》等资料、论著的问世,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特别是1992年包括24个少数民族哲学史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诞生,以及在此前后其他少数民族哲学史著作的问世,无不回应了上述质疑与挑战。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项目计划将于2016年12月结束,将完成专著《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全书共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分卷,将包括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史,每个民族设为一章,共计55章,约370万—400万字。据悉,该书将是我国首部包括全部55个少数民族的哲学思想史著作。

  伍雄武认为,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哲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哲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史,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民族精神建构史、民族史,三者逻辑框架一致。

  “有声音,才能有地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教授杨翰卿表示,研究少数民族哲学史的学者以学术成果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力地回应了质疑和挑战,也证明中国少数民族不仅有哲学,而且少数民族哲学极具特点,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智慧篇章。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从面对合法性问题的争论到得到认可,令人感慨万千。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佟德富认为,数十部少数民族哲学史著作,曾让“中国少数民族有无哲学”的争论大为降温。而涵盖中国55个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的通史,对于学科发展将具有新的标志性意义。

  研究将丰富中国哲学史

  推进和深化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将为中国哲学增加光彩的一页,对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已故哲学史家任继愈曾指出:“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各民族发掘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无疑地会丰富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各兄弟民族的社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前进的步伐也不尽一致,这是社会发展史上的正常的现象。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各民族的时代思潮。对各民族的哲学思想研究得越彻底,思想资料掌握得越丰富,将来我们写出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就越充实,从而做到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史’。各民族,无论大小,都对中国哲学史添砖加瓦,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作出了贡献。”

  在伍雄武看来,研究少数民族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和意义,在于补充、丰富和完善中国哲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的研究,将展示各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史,对于认识作为凝聚和团结各民族精神纽带的中华民族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和撰写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实际是在做哲学探讨。杨翰卿说,“通过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来探讨民族哲学理论、中国哲学理论具有理论建设意义;在发掘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的研究将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步入专题研究阶段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推出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的研究将步入更加细致而专门的专题研究阶段。目前,这种趋势已逐渐显现。学者认为,随着大家对各种文献材料的爬梳、整理与解读,还将产生各种少数民族哲学思想著作,少数民族哲学的精神之花将更加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伍雄武期望,在不同哲学观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理念、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的通史与专著,从而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在材料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学术功底、语言等方面对研究者常有“苛刻”要求,更需要“坐冷板凳”。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教授李元光认为,让一个年轻学者写出一两篇该领域的论文并非难事,但要一辈子安心在该领域耕耘,就需要持久的努力和奉献精神。多位学者表示,学科未来发展的重任终究要由年轻一辈学者来承担。因此,培养、组织学术人才梯队,使少数民族哲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显得格外重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春海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