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0-09-17 09:29:00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深刻阐释了现代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意义,强调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流通的本质是由社会分工引致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必然联系。现代流通体系连接生产与消费、国内与国外市场,构成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循环的“大动脉”。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有机整合流通主体、流通载体、流通渠道和流通环境等核心要素,从企业培育、硬件建设、市场统一、制度保障四个方面统筹推进,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进现代流通体系主体建设,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流通主体是流通体系构建的微观基础,包括批发零售企业在内的实体细胞是否充满内生活力,是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国持续推进的流通体制改革为流通主体的成长提供了契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快速发展,但由于居民消费率偏低,二元经济资源约束等原因,流通主体“小、散、弱、差”特征依然明显。流通企业规模偏小,2019年我国内资连锁百强零售企业营业收入之和约占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的七成;形式分散,批零等行业集中度指标CR4和CR8明显偏低;竞争力弱,传统的经销代理模式仍占较大比例,大量企业尚未实现信息化;效益差,商务部2018-2019针对重点流通企业的调查显示,67.1%的企业表示经营成本上升,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和融资成本高企。

做大做强流通主体,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一是要鼓励流通企业的供应链逆向整合。现代流通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供应链竞争,鼓励流通企业利用对渠道资源的控制力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和供应链话语权,实现对供应链的逆向整合。二是要推进现代流通企业网络化布局,最大限度打破商贸交易中的时空障碍。网络化布局可从组织内部网络化与组织外部网络化两方面入手,其中,内部网络化鼓励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的网络化;而外部网络化则鼓励企业凭借深度分工的专业化、网络经济的规模化协同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要实现新技术驱动下的流通业态创新,积极推动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O2O等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支持电商为实体经济赋能。

二、推进现代流通体系载体建设,建设高质量的新型流通业基础设施

流通载体是流通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施、通讯网络设施、配送投递设施等流通基础设施。经过40余年超常规发展,我国依托交通网络、枢纽节点、配送终端构成的多层次流通载体基本形成,但结构功能仍不完善,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如综合运输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不足;5G在内的新基建亟待加快,市场布局有待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需进一步加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特别是冷链物流和冷冻仓储设施严重缺乏,物流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把握新型流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和立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进一步释放高铁线路网络、长江黄金水道等的运输潜能,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降低货运物流成本,构建海陆空多元立体、无缝对接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畅通海陆空立体化大通道。二是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抢抓5G发展机遇,高效率、大面积铺开5G建设工作,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扩大配送投递设施覆盖面,加强县乡村共同配送中心建设;推动物流设施高效衔接;加大速冻、冷库、冷藏等设施设备投入,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

三、推进现代流通体系渠道建设,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流通渠道是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的循环通路,指商品在其形态转换过程中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所经过的途径和环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流通渠道变革实现了质的突破。但是,流通渠道目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小微型流通环节大量存在,流通环节的各种费用水平明显偏高,拉低了商品流通渠道的整体运行效率;供应链信息流不畅,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流通环节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供需匹配程度有待提高;渠道关系不对等,渠道环节之间、渠道体系之间以及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渠道冲突日趋激烈。

鉴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流通渠道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在内循环中,要完善流通节点,打通各类流通渠道瓶颈,将“分割”的各个区域市场融为一体,实现区域流通一体化和城乡流通一体化,形成商品、要素可以自由流通的国内统一市场。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下,发挥流通业双边市场特征,推动平台经济的构建,实现流通平台组织功能向综合型、拓展型、包容型的分享经济大平台全覆盖转变,使现代流通引导生产、激发消费的先导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外循环中,要着眼全球化视角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外延伸,用好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两个抓手,实现国内流通与国际流通的一体化,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形成“双循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渠道控制权和主导权。

四、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环境建设,筑牢规范流通秩序的制度保障

流通环境是流通体系构建的保障体系,是指影响和制约流通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我国流通体制改革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推进。但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短板,比如行政分割使区域合作意愿不强,合作机制不健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贸易壁垒,阻滞我国经济增长与流通效率提升。监管和规制体系不协调,流通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制假售假活动肆虐,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现象蔓延,商业欺诈行为比较普遍等问题,增大了市场交易成本,严重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

加快完善流通体系环境,重在制度保障。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区域战略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性治理,尤其是在涉及流通体系规划、交通、生态、科技、人才、民生等因市场失灵而要求政府介入的领域,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协同治理尤为重要。大胆探索创新新型区域流通组织的合作机制,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智慧服务”共建共享机制、跨界跨部门人才协同机制等。二是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信用为基础,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为特征,以监管治理为功能的新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三是持续推进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明确政府在推动流通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推动政府部门通过简政放权让权力“瘦身”,进一步简化市场准入手续,形成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将政府职能置于法治化层面,建设法治市场经济,利用政府的法律权威,聚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来源: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作者:张为付、胡雅蓓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