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脱贫攻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0-09-17 10:40:00

反贫困作为世界性难题,一直是我们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告,“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卓著成就、经验总结和新的要求等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在脱贫攻坚领域创新发展和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诸多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是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政治优势特性

环顾世界各国,贫困与反贫困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与各方面密切相关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发挥政治经济制度的优势,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关系到反贫困工作的成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我们党的政治承诺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脱贫的工作体系、联动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人力的投入体系、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合力参与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这些“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有力保障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党在脱贫攻坚中展示的政治领导力、组织协调力、社会动员力和工作推进力,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本质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战略举措,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党积极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脱贫攻坚方式方法创新,实行物质脱贫和精神扶贫一起抓,协调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和“六个精准”方略,加强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将“先富”与“共富”有机衔接起来,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促进了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展示了中国反贫困的治理能力和扶贫济困的人文精神。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要求,将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五个工程的伟大创举综合实施,形成脱贫攻坚的和谐支撑,增强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

事实再度证明,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为实现贫困地区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在有效化解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加快推进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的进程,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政治智慧。

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要求

脱贫攻坚,事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各个方面,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等要求。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积极推动并形成了“行政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良性互动的脱贫攻坚新格局。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精准方略、坚持加大投入、坚持社会动员等方式方法真抓实干,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同时,尊重市场规律要求,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坚持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依据自身条件,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中,注重把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推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结合点,注重使“有为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在探索破解经济学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世界性难题中破解了反贫困这道世界性难题,推进我国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谱写出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副校长)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杨名兴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