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探索新发展阶段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向度
发布时间:2022-09-19 11:37:00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运筹帷幄,总揽全局,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对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进行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时间表;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全面概括和总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这些重大部署和重要成就,是党对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关系和文化建设自身规律性认识的新提升。新发展阶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要深入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方面继续不断实践和探索,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找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党的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有力支撑。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这一根本制度同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是一致的。在党的文化建设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党坚定信仰、保持定力、坚持自我革命的法宝。未来,仍应不断地推动文化创新、改革等,巩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果。第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引领作用,掌握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依据和文化渊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结合,强基固本,涵养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第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丰富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大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用“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和能力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用文化自信去提升中国话语的地位;加强不同文化交流互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第四,从意识形态制度落实上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这在意识形态的根本制度、具体制度、相关制度等方面,提高了思想认识,落实了责任,搭建起意识形态建设四梁八柱,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抓好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文化强国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过程中,文化建设在整体有机运行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是重要的内容。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着力点表现在:第一,突出文化强国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势必影响整体的历史进程,就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步伐。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党从实现战略目标的全局着眼,部署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发展,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和任务,说明文化强国建设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方向。“人民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品格。马克思群众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代表群众,文化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人民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升文化品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满足了人民对文化的需要,人民才能在精神上富足,才能更加积极投身于文化再创造活动,文化才能永续发展,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文化在人民中产生,在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展,其成果也最终属于人民。第三,坚持系统观念,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文化建设协调统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协调统一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系统谋划,推进了各项事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这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理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度上,把握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落脚点。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在实现形式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度上,把人民精神生活富足、更有质量作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第一,文化需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度在不断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对文化需要和期待都在提升。应通过“文化化人”,拓宽文化领域,丰富文化作用的途径;通过“文化育人”,塑造民族精神,提升人民文化素质和修养。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文化建设一项系统工程。第二,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惠及多数人的幸福工程。文化工程不仅要做大做强,还要做细做精。为此,应贯彻落实好文化工程,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实现文化惠民;应提高认识,把做好惠及人民的文化工程作为政府部门的考核标准;应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多样文化样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文化成为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力量和源泉。第三,文化建设要向乡村薄弱环节延伸。这就要实现文化权利重心下移,向文化发展薄弱环节渗透。借助文化渗透性强、关联度高的特性,让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同步,在实现经济富裕的同时实现文化富足。应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文化强国建设理念传递给群众;量身打造符合当地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文化内容要与群众心理接受相契合;充分挖掘多样文化形式,调动群众自觉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疫情防控中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2020SJZDA15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单丹丹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