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发布时间:2018-01-08 10:37:0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近日在京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亿万农民福祉,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七个方面的重大部署,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会议明确指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走进新时代,农业要变成有奔头的产业;农民要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乡村振兴道路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此次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总的要求,这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解释说,产业兴旺代替了生产发展,突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标志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治理有效代替了管理民主,强调治理体制与结构的改革、完善及治理效率,突出了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生态宜居代替了村容整洁,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乡村振兴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朱启臻表示,过去个别地方简单地将国外的经验搬过来,想当然地按照城市的思路去建设农村是行不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结合了中国实践,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的国情相吻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凝练和总结,是未来指导“三农”工作的根本。

  “要全面建成小康,就不能忽视农村;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不能忽视农业;要实现美丽中国,就不能忽视农村;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就不能漠视农村。”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俊飚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到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实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理念在农业农村中的具体体现。

  七大部署引航“三农”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正确路径是根本。此次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七个方面的重大部署,为未来“三农”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会议指出,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谈起乡村善治,朱启臻感触良多。他认为,走乡村善治之路是一项巨大的创新。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治理经验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善治不仅仅是提倡优秀传统文化习俗,更不是抛开法治提倡德治,而是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张俊飚认为,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是打破城乡壁垒,实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要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促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建立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和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注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道路、信息、网络、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向农村延展,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的无缝对接。

  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对此,受访学者纷纷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本在政策支持,出路在制度创新,要害在人才支撑。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必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智慧化“三农”工作队伍,以提高他们领导农民、发展农业和管理农村的工作效率。张俊飚认为,首先应建立完善的晋升机制,使有能力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其次,加强对现有“三农”工作队伍的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体系和人才回流机制。再次,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大高等教育对“三农”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有志有为青年进入“三农”领域,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

  张晓山表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立法进程。他认为,中国的农业经营主体将长期呈现多元并存的格局。发展现代农业要在农村中培养和发育农业企业家,鼓励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促使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人在农业中创业、致富和发展,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并将他们与大量的小规模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务农生产经营者的收入,提高中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朱启臻认为,下一步的改革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会议提出的“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等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城市、农村制度性差异是农村、农业发展慢于城市、工业的重要原因。但提升制度性供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以及多个部门之间统一协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而共同发力,精准助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帆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