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开创中国特色新闻学科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8-12-07 10:14:00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新闻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闻学科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在受访学者看来,未来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应该以中国新闻实践为根基,贴近现实状况开展理论探索,吸纳跨学科的思想资源,开创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新框架和新格局。

  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柏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40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中国新闻学科的重要内容,生生不息的新闻业务改革实践成为新闻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与时俱进的新闻经营管理实践为新闻学科带来新的研究课题。

  伴随着社会变革,中国新闻学科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以澄表示,这一方面体现为学科的规模、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成就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为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了不断提升。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世华表示,伴随着中国新闻界的新闻改革,学术界厘清了新闻与宣传、商品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商业化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重塑了新闻媒体的功能、性质和社会责任,探索了新闻伦理和法制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推动了新闻学科的长足发展。

  “中国新闻学科的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罗以澄表示,一是正确认知和把握好“学科自主性”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在新闻学科建设中,既注重坚守“学科自主性”,同时又十分注重为社会服务,注重与时代、与社会同频共振。

  二是正确认知和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十分注重继承、弘扬中国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直面社会和新闻传播生态格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勇于创新,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不断推陈出新。

  三是正确认知和把握好“中国特色”和“国际对话”的关系。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注重“中国立场”的形塑,彰显中国特色;同时,又注意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学术研究上鼓励学者到国际学术界“发声”;人才培养上注重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沟通能力”的铸造。

  创新新闻学科理论体系

  在受访学者看来,应基于中国特色新闻实践经验,从中国现实出发,创新新闻学科理论体系。

  丁柏铨表示,新闻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应包含两个层面:世界各国新闻理论均具备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所具备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第二,在新闻工作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第三,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和舆论引导有效;第四,正确处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交融、相互糅合,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罗以澄认为,在理念上,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无论是发现问题、看待问题,还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作为“指南针”和“方向盘”。价值层面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担当。在技术上,一定要注意融通中外,既要注重从中国实践出发,认真总结中国新闻实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又要注重着眼人类命运共同体,直面当今全球传播和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生态的新格局、新趋势,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现象、规律、生态、发展等问题,提出科学性、前瞻性兼备的新概念、新范畴、新方法、新表达。

  “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体制作为一种非西方商业化传媒体制的创造,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优越性。”陈世华认为,以中国新闻实践为研究重心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是对中国新闻传播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可以为世界学术场域提供中国视角,贡献中国智慧。

  陈世华建议,以丰富的中国新闻实践为根基。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丰富多样的传媒形态和实践方式,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应该以中国新闻实践为根基,贴近当下状况开展理论探索,让新闻学术经得起实践检验,在理论和实践的勾连中绽放创新的光芒。以历史感和跨学科视野开展学术创新。中国特色新闻学要重新定位新闻学与西方传播学的关系,中国新闻学要吸纳跨学科的思想资源,促进新闻学研究路径和视角的多元化,开创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新框架和新格局。

  开展与时俱进的革新

  在新时代,新闻学科也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展望未来,中国新闻学科的发展,应该着重关注和研究哪些问题?

  陈世华认为,中国新闻学科不能停留在对现实的简单描述上,而要不断回应语境变迁,提供对新闻传播现状的深刻解读,并积极进行超越学术的参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新闻活动提供最佳的方略,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新闻实践中,改善新闻舆论传播效果。

  丁柏铨表示,未来中国新闻学科的发展,应该着重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协同发展。二是构建系统、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尊重新闻学科本身的规律性。三是进一步提升对决策部门、新闻业界、其他学科和教学对象的影响力。四是探索新闻学科的发展规律。新闻学科发展规律,既包括各学科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又包括新闻学科自身的相对特殊的规律。

  罗以澄认为,今后应着重关注和研究的话题还有很多。例如,在社会变革和传播新技术的双重冲击下,传媒业态面临的问题和前景是什么?全球传播和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传播生态新格局下,新闻传播人才如何培养?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如何塑造?

  传播科技的变革催生新的新闻理念和实践,中国的新闻学科需要开展与时俱进的革新,延续活跃的生命力。陈世华表示,首先,在“人人皆记者”的全媒体时代,新闻的边界在淡化,但核心概念应该始终如一,中国特色新闻学科要“锚定”新闻和传媒的本质和形态,为新闻传播实践活动订立界限和规则。其次,对传媒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新的定位。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科要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尊重和呈现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和谐统一,更好地服务于党和人民利益。最后,制定规制和引导新闻传媒的新方略。新的传媒业态催生新的问题,中国传媒要为新闻规制和引导提供理论参考。

  记者 张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杰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