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首届马克思哲学青年学术论坛在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9-04-22 11:33:00

  会议现场 王海锋/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聚焦重大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以理论的方式实质性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需要青年一代哲学研究者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中确立研究方向和研究进路,推动富有思想灵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为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努力。4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承办,主题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进路”的“首届马克思哲学青年学术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三亚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30名青年学者与会。

  开幕式上,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异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编审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正东教授主持。

  张异宾指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必然依赖于年轻一代学人基于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努力探索。目前来看,有这么两个方面需要着力,一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认识论研究既有成果的梳理和反思,对认识论问题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这乃是因为认识论是所有方法论最前沿的问题;二是要基于现有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等在内的数据库建设,细化研究这些经典文献所包含的问题,提出新的学术新发现。

  孙麾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应该在尊重学术的前提下,展开批判性的对话和思想交锋。目前来看,我们的研究依旧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方式,一是重组文本的解读方式,二是追随西马的应和方式。对于前者,要防止将文本解读变为文本拆解,尤其是按照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叙述方式,脱离文本的原初语境、问题意识和整体建构进行研究;对于后者则是要防止将“批判的批判”变为“辩护”,即只是简单地停留于表面的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而未能深入其问题本身作出探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倡导一种一直被提倡但未被完全贯彻的原则——“切中现实”的研究方式。客观来讲,“走近马克思”相对容易,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的阅读和思想的阐释不断“走近马克思”,但是要“走出马克思”并关注中国现实却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现实问题的关注中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原创性贡献。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将围绕“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哲学品格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原创性与方法创新”“中国理论的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世界眼光”等议题展开讨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潇潇 王海锋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