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5-10 10:12:00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的“合作共赢”“正确义利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是根据当今时代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而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这些理念和倡议正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理论根基与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根基。其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尊重各民族独立、领土主权完整的思想及相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尊重各民族国家独立、领土和主权完整,各民族一律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反对国强必霸的逻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反对国强必霸的逻辑和做法,以“亲诚惠容”为周边外交理念,摒弃丛林法则,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霸权行为;摈弃零和博弈思维,提倡合作共赢;反对霸权体系,努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其三,主张文明的多样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文明的多样性,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列宁认为文明的多样性是各民族、各国独立发展,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必要条件。习近平主席在欧洲议会大厦的演讲深刻阐述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亦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文化内涵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并发挥其积极的处世之道与当今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共鸣点,集中体现了“和合”“天下为公”等思想。习近平主席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经常运用它来阐述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主权平等,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强加于人,观照他人利益及诚信价值的思想和处世原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的大国角色与贡献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应界定和维护我国的发展和安全利益,运用与大国地位和能力相匹配的手段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承担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为各国人民造福。

  中国坚定地维护二战后建立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领导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团结亚、非、拉人民开展了反帝反霸斗争的正义事业。“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成为反帝反霸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万隆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精髓的体现,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得到吸收并发挥积极历史作用的光辉篇章;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地位的重新确立,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力和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邓小平指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强权政治突出,应当改变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不合理因素;之后我国提出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国际关系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涌现,2015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会晤时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九大后,更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正确义利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正确认识国家利益与他国利益的真实写照,已经成为中国与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交往的重要指南,必将对促进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弘扬这一理念和精神:“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合作共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现目标将要达到全球共治、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第一,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利益的实现;第二,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等合作;第三,促进区域经济交流、合作,提升亚洲、欧洲、非洲的中长期发展潜力,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积极提振作用。

  改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理念中的重要理念,是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多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多次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到网络安全共同体等涵盖面相当广泛而具体。

  马克思主义人类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了要实现利益共同体来解决资本主义的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的虚幻的共同体。“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是代替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的必然。”“从社会利益的角度看,各种各样的共同体说到底都是利益共同体。”“建立什么样的共同体,完全是由建立者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可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并根据当代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国际局势的现实情况,更主要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主要体现在利益和谐与安全共享,构建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全面深入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这是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话语体系、中国方案,在全球引起热烈良好的反响,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并认同,得到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以条文的形式得以认同的又一重要成果。2017年9月,第71届联大通过“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要求“各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强联合国作用”,同时重申“联合国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之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文出现。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及国际组织看来,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选择主权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赢的未来发展之路。基辛格说:“还是你们提出的办法好,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高度赞同习近平提出的这一理念:“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而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8年度创新工程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1978—1992)”(2018MYYCX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部政治与国际战略研究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尚伟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