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苏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2-01-28 10:06:00

留学回国人员(简称“海归”)作为一个高知群体,通过创办高科技企业等创业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苏州作为留学回国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创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更好了解苏州海归创业发展状况,课题组共向苏州大市范围内的园区、开发区、留创园等地发放400份问卷,填答对象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者(创业海归),回收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为76%。与此同时,课题组对部分创业者进行了访谈,并对部分留创园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苏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本状况

1.从行业来看,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问卷显示,海归创办的企业涉及行业领域主要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28.9%)、生物工程和医药(26.1%)、新材料(13.1%)、高端装备(6.9%)、新能源及节能(4.5%)等,这些行业都属于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海归创业企业行业类型与其留学专业高度相关,问卷显示,留学人员专业主要为工科(37.0%)、理科(26.1%)、经济金融与管理(19.8%)、医学(8.9%),合计为91.8%。这些人中72.1%的人具有博士学位,22.4%具有硕士学位。这也说明,海归知识层级的高低决定了他们的创业方向。

2.从创业资金来源来看,以自筹为主。问卷显示,海归企业创业基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和亲友借款(85.8%)、政府扶持资金(37.2%)、银行贷款(16.2%)、国内风投(12.8%)等。这表明,海归创业资金主要还是依靠自己来解决,而政府扶持资金、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都比较有限,海归创业外部支持依然比较弱。

3.从创业团队来看,融合了海外与本土人力资源。团队创业是海归创业的主要形式。问卷显示,海归企业高管团队中,47.5%的人是在海外认识的,40.9%的人是在回国后招聘的。其中,董事长、总经理、研发总监主要是由海归人员担任,他们掌握核心技术,主导研发;而生产/运营总监、销售/市场总监、人事和财务总监主要是由更加熟悉国内市场环境的本土人员担任。

4.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处于持续成长期,盈利周期长。问卷显示,44.8%的海归企业处于初创阶段,50.8%的海归企业处于成长阶段,而进入成熟和转型阶段的海归企业少之又少。这表明,绝大多数海归创业企业还处于成长期。同时,海归企业投入运营后并不能马上盈利。问卷显示,26.9%的企业从第2年开始盈利,17.3%的企业从第3年开始盈利,而在第1年就盈利的企业只占5.6%,合计为49.8%,表明近一半的企业在三年内才能实现盈利。而在4年之后盈利的占8.1%,此外还有41.5%的企业尚未实现盈利,这说明海归企业前期运营成本较高,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5.从企业规模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销售额不大。问卷显示,56.8%的企业人数在10-99人之间,可见海归创业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而10人以下的企业比例为38.5%,排在第二位,这些企业属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准入门槛低,对资金要求不高,创办相对容易,比较适合低起点的海归创业。而企业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只有4.7%。从企业销售额来看,在100万元以下的占39.9%,销售额在100-500万元的占35.8%,合计为75.7%,表明多数海归企业销售规模都不太大。

苏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融资困难。从存在问题来看,43.7%的创业者认为是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排在第一位。这表明,融资难成为制约海归回国创业的一大瓶颈。进一步研究表明,海归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不同,在初创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最为强烈,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排在首位(51.7%);而在成长阶段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则下降至第二位(34.6%)。

2.人才相对缺乏。人才匮乏是制约海归创业的又一瓶颈。问卷显示,海归企业缺乏的人才主要有:市场开发人才(40.6%),研发人才(29.0%),经营管理人才(19.8%)等。这些直接导致了海归企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进一步研究表明,当海归企业从初创阶段进入成长阶段,其对市场开发人才的需求尤为强烈,缺乏市场开发人才排在第一位,占40.2%。因为这一阶段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打开产品销路。此外,人力资源成本过高(20.5%)也制约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存在一定经营困境。从留学回国人员对企业进展情况评价来看,总体进展状况良好,但仍有17.9%的企业经营状况不是太好,比预期的要差。这表明,并非所有海归人员的创业之路都是一帆风顺的。海归人才的优势是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是科技界的精英,但不足在于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与经验,因而在创业过程中会陷入经营困境。

4.政府政策扶持不尽完善。一方面,留学回国人员获得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其中,“创业资金补助”(63.7%)、“办公用房补贴”(57.6%)、“住房补贴”(43.9%)相对充足,而“地方规费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子女入学”方面享受的扶持政策相对不足。尤其是税收优惠幅度与海归创业者预期有较大差距。而在政策执行方面,34.6%的被调查者认为政策落实很好,48.8%的人认为政策落实一般,认为未得到落实的占2.4%,还有14.2%的不清楚。说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政策制定、轻政策执行的问题。

促进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完善海归创业扶持政策。要在落实海归创业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建立海归创业人员个人所得税补偿机制,以减轻创业者负担,激发创业者积极性。二是实施差别化扶持策略。在创业初期主要帮助解决创业资金来源、团队创建问题,而在中后期则要帮助企业分析和把握市场行情,尽可能利用各种途径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三是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要将创业政策扶持重点放在初创期企业,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提高政策执行的实效性。同时建立政策落实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对海归创业政策的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2.拓展融资渠道。一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为海归企业提高担保,帮助解决海归创业资金不足问题。二是引进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海归创业进行对接,拓展融资渠道。三是探索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创业融资模式,即以知识产权运营未来收益权为底层资产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将海归人才的知识优势转化为融资的资本优势。四是为“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家、与各类基金会进行牵线搭桥,促进双方合作。

3.完善服务体系。一是搭建人才来苏通道。通过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海外留学生组织、华人机构等渠道在全球搜罗合适的人才。同时继续以“苏州国际精英周”“赢在苏州”国际精英海外创业大赛为平台,进行项目推介,寻找合作伙伴,以弥补海归创业企业人才不足问题。二是开展创业培训与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与辅导,提高创业者创业技能,使他们尽快融入国内创业环境,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在海归企业较为集中的留创园、园区、开发区等地建设一站式公共信息平台和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统一配备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相关设施、设备,促进海归企业与高校及研究所之间、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之间的资源和设备共享。

4.优化创业环境。一是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简化政府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通过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赢得海归创业者的认同。二是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的法治环境。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尊重海归人才的知识创造,保护海归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三是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打造海归创业乐土。要对海归创业失败给予充分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对海归创业者的评价周期要适当放长,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与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四是加大对海归创业先进典型的奖励和宣传力度。对于创业发展较为突出的海归人才要给予表彰和奖励,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同时,媒体要进行宣传报道,从而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苏南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东吴智库   作者:叶继红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