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书芹,1973年生,江苏涟水人,社会学博士,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心态及引导研究”(12CSH024)。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只是一种客观结构,是发生社会矛盾的重要基础,但矛盾是否出现,要看第二个环节,即“公平失衡”,而后者是一种民众的主观心态,即“不公平感”。因此,在“社会结构紧张”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的主观认知状况就成为我们理解和识别其行动模式并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的关键。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所认同的是城市生活方式,因而容易产生被排斥心理和强烈不公平感,而这种心理结构有可能导致他们采取相应的行动模式:接受现状、个体行动或者集体行动。该项目致力于描述这种对社会不平等的主观认知并识别出可能的行动模式,一方面可以为地方政府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和引导、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农民工是对社会不平等的认知和感受最为敏感和最为深切的群体之一,研究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对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层社会心理,具有重要的前沿和预警意义。
该项目在研究中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探究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的主观认知和心态及其可能的行动模式,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关于社会不平等的主观认知及行动可能的理论分析。〖JP2〗(2)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的基本状况分析。(3)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4)新生代农民工针对社会不平等的行动模式和资源动员研究。〖JP〗
通过研究,龙书芹认为:(1)身处城市生活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体验和认知社会不平等时,其参照群体更可能是身边的城市居民而不再是农民,因此,他们对不平等的体验可能比其父辈更强烈,对不平等的容忍程度也更低。(2)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承袭了传统农民工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但由于他们在文化程度、信息获取方式、价值取向(以城市而不是农村为参考基点)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对各类不平等现象的行动表达将不再是接受现状,他们将不再是“沉默的群体”。(3)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的心态,有可能促使他们对所处的社会地位形成共同意识,而这种共同意识是他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心态与行动模式之间的中介变量。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的心态对其行动模式不仅有直接影响,也会通过共同意识这个中介变量产生重要影响。(4)就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平等的心态而言,他们对其生活世界的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与他们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态度同样重要,且前者对其行动模式有更强的影响。(5)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和行为,一方面,要进行合理引导,使其正确看待和对待各类不平等;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生活中所体验的不公平,从源头上预防罢工、自杀等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龙书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不平等、老年社会学等。近年来,她还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社会》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