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顾介鑫
发布时间:2013-11-05 13:56:00

  顾介鑫,1977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文学博士,现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复合词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12CYY021)。

  复合词在汉语合成词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且因结构与短语基本一致,在语音、语义、语法上如何区分复合词与短语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人脑中复合词、短语的认知机制如何,则是神经语言学长期关注的重点课题。研究汉语复合词的认知神经机制,不仅有利于从神经语言学角度探讨复合词与语素、短语的层级关系和词—语差异(尤其是词法、句法规则能产性差异),也有利于改变国际上合成词认知机制研究重词缀词、轻复合词的局面,为系统阐释合成词在人脑内的运作机制提供基础,进而深入挖掘中西方语言构词法差异的神经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汉语失语症诊疗提供参照。

  该项目主要研究如下内容:在生成语言学中,基础复合词由词根系连而成,合成复合词则由动转中心与填充该动词主目的非核心成分组成,两者成词方式不同。该项目将复合词作如上分类后置于语言层级体系,并与上层短语对比,通过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研究考察语言内部因素在汉语复合词认知机制中的作用。(1) 汉语复合词认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采用以高时间分辨率(可捕捉人脑语言认知加工中千分之一秒间发生的变化)著称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技术,通过5个ERP实验考查语言内部因素在人脑在线加工汉语复合词过程中的作用,包括语素黏着性、语素位置在基础复合词、合成复合词认知中的作用,中心性在基础复合词、合成复合词认知中的作用,构词方式及能产性对基础复合词、合成复合词认知加工的影响,词汇整体性对汉语复合词认知的影响,基础复合词、合成复合词与短语在语音、语义、语法上的差异在人脑在线语言加工中的反映。(2)汉语复合词认知的神经心理学研究。采用失语症语言测查法,基于上述5个方面语言内部因素设计测查方案,进而在失语表现及病灶分析的基础上,与语素、短语认知进行对比,从语言信息传导神经环路角度探讨汉语复合词的认知机制。

  通过研究,顾介鑫认为:(1)语言具有线性(linearity)特征,复合词是由词根复合而成的,作为复合词组成成分的词根逐一呈现时,人脑中每一词根的音—义、黏着性等信息是逐一激活的(反映语素—复合词界面),之后发生音、义整合与复合词的语音、语义、语法信息激活(反映复合词—短语界面)。从语言在线加工的角度看,不论频率高低、语义透明与否,所有的复合词认知都存在一个基于词形的“解开”结构的加工阶段,而后才发生由语言外部、内部因素综合控制词义通达的双路径“分叉”。即从汉语复合词整体来看,其认知过程符合分叉延迟双路径模式(fork-delayed dual route, FDDR),而非刺激始现即触发的并行双路径模式或语素分解优先型串行双路径模式。(2)在语法规则能产性上,构词法与句法差异很大,不同构词法能产性也存在差异。根据语言运作的DP(declarative/procedural)模型,复合词在认知神经机制上不同于短语,其内部也会因成词方式、构词法能产性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神经机制。

  顾介鑫主要从事语言障碍、语言习得的神经基础研究。近年来,他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语言文字应用》、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来源:省社科规划办   作者:顾介鑫   编辑:冯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