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张天勇
发布时间:2013-11-05 13:56:00

  张天勇,1976年生,山东曹县人,哲学博士,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心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研究”(12CKS027)。

  建设强大的文化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国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构建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特色”的具有引导、校正和评价功能的文化强国指标体系,是深入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是新近的事情,其指标体系还鲜有研究。该项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历史演进逻辑,借助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指标群选择、方法选择和体系构建,可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依据,也可为一些省份正在着力实施的文化强省战略提供借鉴。

  该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历史逻辑,从抽象与具体、理念层面与操作层面的辩证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及其指标体系的关系,探寻指标体系的生发基础和构建语境;(2)以美、韩等文化发达国家为例,系统研究其文化强国指标体系关键指标选择(KPI)的考量、构建的理论基础等,为我国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3)立足我国实际,分析我国文化强国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指标群构建方式等,为我国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4)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个维度,构建我国文化强国指标体系。

  通过研究,张天勇认为:(1)文化强国指标体系是文化强国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环节,是其在操作层面的指标化、具体化,建构科学的指标体系是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中介环节;(2)支撑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既要顺应时代潮流,又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定位,更要体现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文化生活质量理论;(3)信度、效度、相关性和合法性是不同国家文化强国指标体系关键指标选择的公共法则,我国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选择不仅要遵守这个法则,而且要坚持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标体系首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发展模式;(4)环境改善的文化指标、个人福利和发展的文化指标、社会资本与社会建设的文化指标、经济发展的文化指标、文化活力的指标、文化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指标等,是国内外文化指标体系的一般维度或者说非意识形态维度,也是我国文化强国指标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JP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由宏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中观的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民生等子系统和一系列相应的微观三级指标构成。〖JP〗

  张天勇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近年来,他还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在《哲学动态》、《江海学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社会符号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研究》专著1部(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来源:省社科规划办   作者:张天勇   编辑:冯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