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汉译佛经透露汉语发展变化信息
发布时间:2013-11-18 14:25:00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在西汉以前是一致的,东汉以后,二者开始分道扬镳,逐渐形成言文分离、文言文在书面语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东汉以迄南北朝,汉语较先秦有较明显的变化,但由于中土文献中文言文占统治地位,这些变化在中土文献中得不到充分反映。幸运的是,始于汉代末年的佛经翻译事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蓬勃发展,而出于宣传大众、争取大众的需要,汉译佛经使用较通俗的语言,因而透露了较多活语言发展变化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汉魏六朝时期中土文献的缺憾。

  在汉语语法史、词汇史、语音史和汉字史等研究中,汉译佛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显示语法成分起始与发展

  其一,汉译佛经显示新兴语法成分、语法现象的始见时间。

  汉语选择问句发展的大势,就关联词语而言,先秦主要用“抑”、“抑亦”、“抑为”、“将”、“意”、“意者”、“且”等,汉魏六朝进入以“为”系关联标记为特色的时代,此后逐渐向“是”字句归并。“为”系选择问句中,“为是”选择问句和“为当”选择问句均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汉译佛经,例如:

  诸比丘等白言:“世尊,昨夜光明,照于祇桓,为是梵释四天王乎?二十八部鬼神将也?为是他方诸大菩萨来听法耶?”(吴·支谦《撰集百缘经·饿鬼品》)

  满财自怨:“何以故,事不宜尔?为当门望不齐?为当居生不等?卿亦豪尊富贵,我亦豪尊富贵。何以故,事不宜尔?”(吴·支谦《须摩提女经》)

  汉语的测度问句,句中表测度的语气副词先秦时期多用“其”、“得无”、“无乃”,汉魏六朝时期进入以“将”系(“将”、“将非”、“将无”、“将不”)为标志的时代,唐宋时期则以“莫”系(“莫”、“莫是”、“莫不”)为标志。“将非”、“将无”意谓“大概”、“恐怕”、“该不是”,均始见于东汉的汉译佛经,例如:

  瓶沙问言:“将非悉达乎?”答言:“是也。”(东汉·康孟详等《修行本起经·出家品》)

  佛语须菩提:“譬若男子欲见大海者,常未见大海。若见大陂池水,便言:是水将无是大海?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须菩提言:“为不黠。”(东汉·支娄迦谶《道行般若经·觉品》)

  其二,汉译佛经显示了语法成分的成长、发展过程。

  “他”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旁指代词(别的)—旁称代词(别人)—第三人称代词。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旁称代词是其转变为第三人称代词很重要的一环。东汉译经中“他”字最早出现无疑义的旁称代词(“别人”)的用法:

  佛告众人:“且自观身,观他何为?”(东汉·昙果、康孟详《中本起经·现变品》)

  此后,在汉译佛经中,“他”字以“别人”义与后续成分组成同位词组:

  若比丘入聚落,见他男女行淫,见已欲心起,失不净者,是应责心。(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摩诃僧祇律》卷五)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卢烈红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