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呼唤“大语文”:重知识到重素养
发布时间:2013-11-21 14:00:00

   

  甘肃兰州,一年级新生参加“开笔礼”。

  人民视觉

   

  8月31日,山西新绛县,几位邻里在阅览《联话弟子规》一书。高新生摄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公民语文素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体现在一些年轻人日常对汉字使用的随意、对汉语言文化失去敬畏之心,体现在一些人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崇敬感的减弱,体现在经典文本中蕴涵的审美与道德内涵的被漠视……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的目录中删除,再次引发了公众的讨论与担忧,在全社会语文素养并不理想的当下,此举对语文而言是否将雪上加霜?

  “你具备语文知识吗?”当被问及这个问题,会有不少人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当被问到“你具备语文素养吗?”恐怕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肯定回答了。

  何为语文素养?打个比喻,如果将语文素养比喻成一个金字塔,塔尖是包括字词使用、语法结构等语言能力的体现,而塔基则是一个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与个性人格在内的复杂构成。日常生活、交流及书写当中语文能力的体现,是源于塔基诸多复杂成分的共同作用。

  我们克制“一朝之忿”了吗

  日前,记者在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时,李老师对当代人语文素养缺失的忧思让人记忆深刻。

  第一个例子相对直观。“不久前,复旦大学课题组通过验证曹操家族DNA,推断出曹操父亲并非过去所流传的夏侯氏的后人,更不是西汉第二任相国曹参的后人。播出这条新闻时,一些新闻主播对曹参之‘参’的读法十分凌乱,有的读为‘shen’,有的读为‘can’,令观众无所适从。”

  第二个例子更加深刻,是有关“一朝之忿”。李山老师谈及,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周围的戾气越来越重,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个误会便能大打出手。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源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缺乏语文素养的表现。《论语·颜渊》中有“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盛怒之下做出过激之事,忘记自己的身体也连累了父母,这是“惑”。克服“惑”、克服“情绪做主”,完全可以从人文的角度,从加强语文教育和人文修养着手。如果所有人能熟读《论语》中这个典故的精神内涵,社会上的戾气也许就会少一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赵婀娜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