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14项第三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立项名单,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任首席专家的“北京建设学术之都的政策研究”名列其中。
从我国近代以来的学术发展史看,北京既是我国众多传统学科的重镇,也是一系列新学科的发源地,这里学术大师云集、学者群星荟萃,称为中国的学术之都当之无愧。今天,为何还要提出建设学术之都?如何才能建成学术之都?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学术之都”:引领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学术研究有了极大发展。然而,从世界学术总格局来看,欧美学界明显处于主导或中心位置,我国学术界仍处于边缘或半边缘位置上。”李强指出,学界公认的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多集中于欧美,影响较大的学术期刊索引体系也是欧美体系;而中国的期刊,特别是社会科学类期刊,基本上还没纳入国际学术期刊索引体系。同时,国际上的学术奖项基本唯欧美学术奖项马首是瞻。中国学术界肩负着实现“学术自主”、提升学术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任务。我们提出“北京建设学术之都”的目标,绝非仅仅探讨北京学术界在国内的学术地位或学术位置,更重要的是探讨中华民族的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功能,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中国学术快速发展、进步,走向世界学术的中心。
建设“学术之都” 北京优势显著
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北京代表着中国学术的前沿水平与重要地位。“北京拥有最多的优质学术资源、最雄厚的学术力量与最强大的学术优势,建设学术之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葛新权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贺耀敏认为:“北京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成果。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北京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和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北京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新聚集区,将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示范城市、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中心。”
贺耀敏特别提出,北京之所以能够建设学术之都,是因为北京具有其他城市没有的优势:一是聚集了全国质量最高、规模庞大的科研队伍和机构,这是建设学术之都的重要基础;二是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产出质量高、密集度大,引领着中国学术发展的方向,代表中国学术发展的趋势和水平;三是中外学术交流最频繁、学术信息最密集,每年有大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和学术活动在这里举行,吸引和云集了世界许多权威专家学者,为学术交流、思想交锋提供了多层次平台。
着力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在世界范围内,把学术与首都融为一体的国家并不多见,因而将北京建设成为学术之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战略地位的大幅度提升,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作为支撑。”贺耀敏表示。
“学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的高层次文化。学术的本质在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所以学术发展特别能够体现文化的精髓、彰显文化的魅力。北京建设学术之都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促进学术发展。”李强进一步表示,学术发展可以有效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学术的有效应用还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政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提升国家硬实力。
贺耀敏认为,北京建设学术之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和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权。学术之都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创新强有力的国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影响力。二是制定有利于学术研究蓬勃发展、学术交流深入进行、学术大师辈出的政策措施,打破部门、系统、专业界限,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协同创新,构筑有益于学术发展的人才平台。三是推动学界取得重大学术突破,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时代学术成果。中国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革,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专家学者提供了理论总结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