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奖获得者沈丰英与俞久林演出昆曲《牡丹亭》。
编者按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2013年,在全民筑梦圆梦的征程中,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文化果实。节俭办晚会,为文艺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让文艺回归理性;电影票房首次突破200亿,电影产业风生水起,国产电影全面占优;汉字听写节目拨动观众心弦,引领文化类节目强势回归;第七次青创会,改变文学版图,标志青年创作群体崛起;丝绸之路启动跨国申遗,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岁末年终,让我们一起细品这一年的文化果实。
1、力戒奢华,提倡节俭办晚会
今年8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晚会和节庆活动存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舞美、大制作,奢华浪费、竞相攀比等不良现象,动辄花费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这样的“大手笔”,既不是文化繁荣的标志,也不是拉动内需的正道,更不是群众想要的文化生活。
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是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的重要抓手。通知要求各地党委政府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大腕”,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向下级事业单位、企业以及个人摊派所需经费等等。节俭办晚会,朴而不拙、简而不陋,不仅不会影响节目的精彩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反而会以一种本真和朴素彰显艺术本身的力量,成为对文化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进行反思的起点。(本报记者 殷燕召)
2、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11月6日,文化部、财政部在上海召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议,会议宣布了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江苏省苏州市等31个城市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标志着以文化惠民为核心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旨在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创建工作自2011年开始,每两年一个周期,计划开展三批示范区创建。
今年9月,第一批31个创建示范区、45个创建示范项目通过评审验收。在第一批示范区(项目)两年的创建周期内,各地在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重点推进。据估算,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地方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50亿元。这些措施推动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创建示范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 (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