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201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热点回顾
发布时间:2013-12-26 15:48:00

   

  2013年,“变革”再一次成为响彻中国大地的时代最强音。任何一个变革时代条件下的社会实践,都强烈地吁求和催生思想变革与哲学创新;而任何凝聚时代精华的哲学,亦深深地凝结和表征着人们在时代探索和实践活动中的思考和冀望。从这一意义上讲,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2013年是在机遇与挑战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哲学理论支撑的一年;是在破解时代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引领时代的一年;是在思想与时代互动、理论与实践交织、历史与逻辑统一中向着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形态这一总体目标坚定前行的一年。
  本体论研究的沉寂与政治哲学研究的兴盛
  哲学是最贴近时代的理论,时代的脉搏往往以问题的形式渗透到哲学之中;反之,透过哲学的问题,人们也可以把握时代变迁的脉搏。立足于问题域转换的视角透视2013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为鲜明的线索是本体论研究的沉寂和政治哲学研究的兴盛。
  曾几何时,本体论研究牢牢占据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位置。但仅短短几年时间,本体论研究就已风光不再。2013年度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论是本体论研究的成果还是对这一问题本身的关注度都在降低。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关于社会公正研究的政治哲学异军突起,有星火燎原之势。2013年6月,在厦门大学召开了以“马克思思想资源中的社会公正”为主题的“四刊论坛”;之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又召开了题为“何为政治哲学”的学术研讨会。如果说前一次会议关注的是“面对问题,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如何在21世纪发出马克思主义的正义呼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在场性”,那么后一次会议则从学术立场发展到了学科建制的层面。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政治哲学博士点,多所高校也联合建立了名为“政治哲学学社”的学术研究共同体。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向?换言之,本体论研究为何会陷入沉寂?政治哲学又因何成为研究的热点?具体来看,本体论研究的沉寂并不意味着这种研究就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事实上,本体论研究曾经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对于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水准功不可没。但由于其研究逐步走向玄思之途,而与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旨趣渐行渐远,导致其逐渐淡出研究焦点。就像有学者指出的,“热衷于从终极存在和初始本源的意义上确定本体论的地位,就自然赋予了本体论高高在上说明一切的权力,为绝对化的思想方式开辟了道路。将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归结为实践,将实践归结为本体论,将马克思哲学的变革归结为本体形态的转换,这无疑大大低估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本质被严重遮蔽了。”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正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哲学界再也不能绕道而行。换言之,政治哲学成为研究热点并非源自哲学界理论兴趣的转换,而根源于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而言,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引领研究的方向至关重要。在此有必要再次聆听马克思的“声音”。在马克思的时代,德国哲学的“自我意识”和法国政治上的“平等”都属当时欧洲的流行观念,马克思基于对社会实践的深刻把握,曾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平等不过是德国人的公式‘自我=自我’译成法国语言即政治语言罢了。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这同德国人把人理解为普遍的自我意识,以此来论证共产主义,是一回事。”
  由此,马克思展现了从物质实践出发来确立参照系,以揭示思想观念的形成这一唯物史观把握问题的基本路径。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当注意的是,马克思的确没有撰写以谈论社会公正为题的专著,但这绝不意味着他无视这一问题。事实上,马克思十分关注社会公正问题,只不过他关注的重心不在于对公正的理论界定,而是实现公正的现实条件。换言之,在马克思看来,观念地谈论公正是一回事,在现实中实现公正是另一回事,他所关注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崔唯航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