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2013年中国社会学以经验研究为主
发布时间:2013-12-27 17:41:00

  2013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仍以经验研究为主,关注具体的现实问题,包括社会发展问题、不平等与社会阶层问题、家庭与婚姻问题、“三农”问题等。相对而言,这些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领域的研究虽然相对较弱,但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限于篇幅,本文仅对这两大领域中若干方面的研究进行简单梳理。

  理论研究致力于本土经验的理论化

  在社会理论或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上,虽然没有形成一定的热点,但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抵朝着两个方向展开。

  一是对西学的讨论。例如,对舒茨主体间性理论进行分析,认为这一理论已成为一种对近现代以来社会学核心方法论问题即社会如何可能的解答的基本追求;对西学关于个人与社会之关系的主流论述进行讨论,梳理了契约论从个人出发推演社会主张的弱点,认为涂尔干从社会出发论证社会必然性的主张构成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基本信念。此外,还有对曼海姆晚期社会学思想的解析和对韦伯把价值分析引入社会学的意义的重新解读。

  二是对中国本土经验理论化的努力。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一些至今仍具理论学术热度的关键词展开,例如“关系”、 “产权”等。这些关键词牵涉到中国社会深层次运行机理的认知。关于“关系”对中国社会和组织运行影响的研究,已形成所谓的“关系理论”。有研究分析了以“差序格局”概念来构建“关系理论”基础的不足,提出要以“场域”概念取而代之。“产权”变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变革,甚至是重构中国社会的一种变革。有学者通过对乡镇企业的占有、经营、治理的几项经典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乡镇企业的生成结构和运行机制,尝试对现阶段中国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理论化的透视。

  尽管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出现,但总体上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仍有待加强。目前这一领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专业研究人员数量较少,研究的系统性不足,既要关注西学发展,又要结合中国传统与当前问题,亟须大力加强青年学者的理论素养。

  城镇化研究更趋活跃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问题牵涉面广,内容丰富。从宏观的角度看,城镇化问题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问题,大体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焦点所在。

  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国城镇化问题越来越关注,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社会学界对城镇化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活跃。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镇化的发展机制、模式及发展逻辑的讨论。总括起来,学者们比较有共识的看法是:科学有序推动城乡关系健康持续地一体化发展,需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城乡关系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与系统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关系一体化发展的原则规范、控制目标和目标模型进行总体谋划与顶层设计。既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要科学考虑大城市、特大城市进一步城市化的问题,建构具有地域差序化格局的城镇发展体系。

  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研究方面,存在基本理论探讨、制度设计讨论、实证评述分析等几个焦点。除了对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概念继续进行讨论外,顶层制度设计受到更多的关注。从经验评价的角度来说,2013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目前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讨论,其中不乏有价值的见解。但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在理论层面,尽管学者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理念、原则基本能够达成共识,但对于参与主体及其所选择的路径和工具方面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导致学术讨论无法为社会管理创新主体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同时,部分研究的内容过于宏观和理论化,现有文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另外,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视野较为狭窄,研究尚具很大的拓展空间。

  更多关注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

  各种形式的不平等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近年来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除了收入不平等问题,教育不平等也受到了更多关注。有研究表明,家庭背景、重点学校制度以及学轨制的结合,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制造了教育获得的不平等。学校班级环境差异,也是教育获得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至于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制度差异,则造成了所谓制度选择与文化图示两种不同模式对教育获得的不同影响。总的来说,关于教育不平等的研究日益深入。

  收入不平等是社会分层研究的经典话题。除了一般性讨论收入不平等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外,2013年一项比较值得关注的收入不平等研究成果是对珠江三角洲、苏南地区与浙江地区三大发展模式对劳工收入不平等影响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地区劳工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对劳工人力资本等禀赋特征的需求不同。收入不平等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极为重大,有研究发现这种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键在于人们主观上认为这种不平等是否公平。

  农村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新的研究主题

  近两年,社会学角度的“三农”问题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新主题,即农村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这并不是简单的“新农村建设”问题,而是涉及广大农民根本权益的问题。有学者基于长期的基层研究,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资源条件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等角度,探索了广大农牧民家庭生产生活面临的重重挑战以及应对挑战的思考,尤其是对牧区生产关系和组织方式变化(如草场承包制度的实施)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和理性思考。有学者提出,在推动农村发展过程中,要重新认识基层社会价值、创新农村公共资源管理模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合理的乡村土地制度安排,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如何有效推进乡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学界和社会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农民的土地产权。一个基本共识是,在调整农村土地产权的过程中,必须倾听农民的心声,尊重农民的合法权益。这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学者们看来,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二个关键途径是进一步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帮助成千上万分散小农应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第三个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的社会资本的成长,让他们具备更多的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在婚姻家庭与性别问题、青年与教育问题、城镇社区发展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果。总的来说,2013年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诸多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需要社会学界投入更多力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政策链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