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中华民族正发生着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为这一巨变提供精神支撑,历史题材文艺创作适逢其时
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有一些虽然是受市场机制制约的,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并不是私有财产,创作与传播必须承担起正面、正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责任
在全民上下“历史热”中,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结果却是让一些观众数典忘祖,淡漠传统,这种状况应引起重视与关注
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宏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数千年来,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思想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已成为各时期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播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创造着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它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一块基石。在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优秀历史传统有着真诚的需求与渴望。以传统文化为背景题材而创作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通俗读物——我们统称为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正是适应这一需求而兴起,这些作品为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大众获取基本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过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些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是目前广大青少年以及社会上很多人士获取历史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在这种全民上下的“历史热”中,某些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如果这些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不能够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不能够弘扬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不能够遵循基本的历史规律而胡编乱造,势必会产生十分不良、甚至严重的社会影响。
二
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与历史专业研究者一样,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一旦其作品面世,就会产生社会影响,甚至较专业研究者的论著有更广泛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不可回避的责任。目前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甚至错误。
首先,科学历史观的缺失。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这些文化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形态下、一定社会阶级关系中形成的。即使是具有艺术加工形式的影视与文学作品,也绝不能完全用脱离这些条件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来观察和处理。但在某些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不仅看不到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基本观点,也看不见几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厚成果。在一些作品中,中国历史发展道路被随意曲解,社会形态及其阶段性特点荡然无存,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被拒在视野之外。科学历史观的缺失导致观众和读者对许多重大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性质和本质产生严重误解,以至产生对现实道路的不满。 其次,科学历史观的缺失导致某些被抛弃的旧的历史观复归。帝王将相的历史作用与人格魅力被无限夸大。某些历史上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的时期被无限放大为了不起的“和谐”、“盛世”。封建意识形态中腐败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使观众不但不能从中获得正面、正确的历史观,反而获取错误的历史观。近年来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对历史的所谓“恶搞”与猎奇,与某些论著的影响恐怕不无内在联系。需要清楚看到的是,某些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观背后,是有某些历史研究论著所体现的历史观为支撑的,长此以往,后果十分严重。
再次,未能传播科学的历史知识。由于缺乏对基本历史事实的尊重,缺乏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理解与尊重,某些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实际上不是在宣传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肢离曲解、胡乱编造历史,甚至本来是很清楚的历史。对最基本知识的张冠李戴、虚假错伪贯穿作品之中,使观众不能够从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中获得起码的历史真实。结果是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但一些观众反而数典忘祖,淡漠传统。片面追求收视率以及盲目迎合市场趣味,导致某些历史题材作品对宫廷、宫闱、权谋、情欲描写的偏爱,对历史作荒诞解释或推测的偏爱,甚至成为作品的主线索,以至使观众和读者对历史过程的了解庸俗化、片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