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学术研究为中俄深化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发布时间:2014-02-10 14:11:00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应邀出席2月7日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后,当地时间8日上午离开俄罗斯索契回国。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举行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连续第二年选择俄罗斯作为年度首访国。

  在俄期间,习近平主席与俄总统普京举行了会晤,这是两位国家元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举行的第六次会晤。据俄媒体近日报道,俄总统普京将于年内对中国进行两次访问。舆论认为,中俄元首频繁互动,体现了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的良好状态,对推动中俄深化合作意义重大。

  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夯实的过程中,两国学界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记者就俄罗斯的中国研究、中国的俄罗斯研究等采访了专家学者。

  俄罗斯的中国研究:改革发展开创新契机

  在海外中国学的世界版图中,俄罗斯毫无疑问占据着重要地位。“起步早、投入大、领域宽”是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爽对俄罗斯中国研究特点的概括。

  从最初少数文化精英对汉文化经典的个体译介,到目前涵盖几乎所有主要领域的系统研究。300多年来,中国研究在俄罗斯“绵延不绝”。刘爽将俄罗斯中国研究的学术历程分为18世纪初的起始阶段、19世纪的发展阶段、苏联时期的中国研究、当代俄罗斯的中国研究四个阶段。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瞩目成就、中俄合作不断深化发展的当下,俄罗斯的中国研究更是进入了崭新阶段。

  据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柳若梅介绍,当前俄罗斯中国问题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科学院系统的各研究院(所),研究中国问题的高等院校约30家。近些年,这些研究机构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柳若梅举例说,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纂的六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该套书分为哲学卷、神话宗教卷、语言文学卷、历史政治思想卷、科技卷和艺术卷,以百科全书式风格汇集俄罗斯中国研究近300年的成果。

  与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互为推手,俄罗斯的中国研究在新世纪发展迅速,研究领域不断扩宽、交叉学科不断增多、新的研究视角不断涌现。柳若梅表示,俄罗斯十分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成就,相关主题研究是俄罗斯中国研究近年来的热门领域。此外,在人文领域,大量翻译仍是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在社会科学领域,则更多从全球化、区域研究入手关注中国发展。

  中国的俄罗斯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寻求新突破

  目前,我国国内从事俄罗斯研究的机构和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东北三省和新疆等地,研究方向因区域差异呈现不同样态。据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介绍,北京的研究者多顾及咨政、学术等研究;上海的研究者的研究主题则多为国际化、交往合作等。

  “国内学界的俄罗斯研究大多保持了追踪热点问题的特点。”杨成表示,相关学者对各种政策解释性研究和政策建议型研究比较多,时移世易的流动性特征较为明显。杨成认为,最近三四年,国内学界的俄罗斯研究主要集中于俄罗斯与大国关系、俄罗斯能源经济与能源外交、与俄罗斯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等领域。

  俄罗斯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是国内学者关注和追踪的核心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庞大鹏告诉记者,俄罗斯的转型为政治学的发展,特别是为“转型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和新鲜的材料。中国学者以观念与制度为视角,以国家治理为研究主线,分析观念的变化,研究观念对战略选择和制度变迁的影响,全面和系统梳理近20年俄罗斯社会政治的发展过程,较为完整地分析了俄罗斯治国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制度建设过程,对政治转型这一复杂现象有了总体把握和深层次透视。

  俄罗斯转型同样也受到国内文化学者的关注。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淑芳表示,俄罗斯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转型研究主要以俄罗斯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俄罗斯文化在俄罗斯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功能与使命为研究对象,关注俄罗斯白银时代哲学、当代俄罗斯哲学、俄罗斯文化学的当代形态。

  多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都谈及俄罗斯研究的中国视角问题。杨成表示,中国的俄苏研究在转型发展、国际冷战史研究等领域达到了参与国际对话的水平。但是,在国际范围内比较,“就文化、知识和学术生产而言,中国的俄苏研究与其他国外同行相比仍处劣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毛莉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