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
发布时间:2014-04-04 16:16:00

  政治稳定主要是指政治发展的有序状态,其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利益与情感诉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归属感,其实质是心理的认同。作为把人们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本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基本的政治认同,一些看似正确的理论与制度也有可能失去其应有的权威与效能,许多正确的政治举措会演变成有趣的戏说。政治不稳定大多发生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转型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的同质性日益减少,异质性不断增加。由于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分化,公民的利益诉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矛盾与冲突日益凸显,而政府与社会又不能及时满足公民来自各方面的利益与心理诉求,这就使传统社会稳定结构不断瓦解,公民赖以生存的政治共同体面临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理性看待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关系

  政治认同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它的获得和维持是政治系统得以存续的基础。政治认同对于政治稳定的根本意义在于心理认同的生成。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一方面,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政治认同的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的发展走向,政治认同的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另一方面,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是因为政治稳定是动态的稳定。一定时期公民的政治认同度高并不必然意味着政治稳定,政治认同度有所降低也不能简单地得出政治不稳定的结论。同样地,公民政治认同障碍不等于认同危机,也不是政治不认同。在人类政治生活中,高度认同一般是不容易达到的,也是比较罕见的,于是基本认同就成了政治认同的一种常态。

  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共识,另一面是冲突。如果仅仅看到前一面,那么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就是失真的。一个社会的常态恰恰是社会冲突。在达伦多夫看来,社会冲突具有某种程度的正面意义,承认冲突的存在是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公民在一定阶段所呈现的不认同,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不认同是公民维护自己合法权利与利益的一种重要的保障机制,公民可通过它表达自己的心声,标示民意诉求。政治认同本身是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时代条件与结构发生变化,公众形成新的认同是很自然的,对旧事物的不认同也是合情合理的,这正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表现。

  政治认同的标准是历史的、具体的,我们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看政治认同问题。虽然政治认同度决定着政治稳定的程度,但是,如果为了稳定而稳定,一味追求所谓较高的公民政治认同度,那么政治发展可能误入歧途,政治稳定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并不是一个概念,政治稳定虽然是社会稳定的核心,但只是社会稳定的一部分。政治认同情感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源,它的获得和维持十分艰难,但失去它则容易得多。因此,要充分发挥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的促进作用,关注公民政治认同度的变化,把握不同社会阶层在不同阶段政治认同的特点,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理性的政治认同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价值认同是政治稳定的根本支撑

  美国政治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认为,合法性的基础包括意识形态的基础、规则基础和有效性基础。政治认同包括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内容,政治认同的逻辑顺序是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在于公民的利益认同,政府绩效为政治认同的维持提供了经验性基础,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制度认同是公民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制度的高度信任,其价值指向是制度的公正性,制度认同为公民政治认同提供了价值基础,是政治认同的关键。

  价值认同即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只有满足人们最起码的心理与利益需求,价值认同才能为公民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支撑或情感归属,它在政治认同系统中具有根本性。人是社会人,人的情感归属在政治认同结构中具有主导地位,因此,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可见,不能仅仅从政府绩效与制度认同等层次来获取公民认同,而更多的是要依靠社会公众的政治共识,依靠公民价值认同的支撑。

  切入点:公民权利保障和公民文化建设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公民是政治认同的主体,促进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要紧紧围绕公民做文章,以公民权利保障与公民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第一,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在一个社会中,只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才能自动生成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才能得到根本保证。在我国,政治认同的对象主要是政府。政府做好让权于民,让利于民,就必然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肌体的优势和作用,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激发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

  第二,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提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公民文化是与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公民文化是社会政治稳定的政治文化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参与以及治理能力建设,都属于公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政治稳定。因此,要加强公民文化建设,通过政治社会化提高公民的政治认知与政治参与以及治理的能力,培育具有权利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的现代公民。在现阶段,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增强公民对社会发展与稳定的责任感,培养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这从根本上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民的双向认同,形成广泛政治共识,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10BZZ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孔德永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