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东亚汉籍与中国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4-04-16 10:55:00

   

   

   

   

   

  东亚各国部分汉籍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在复旦大学葛兆光和南京大学张伯伟等先生的倡导下,掀起了一股新的学术热潮,这就是葛先生所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与张先生所提倡的“异域之眼”。葛先生重史学,张先生重文学,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的视角由西方转向东亚,研究资料则是域外汉籍,研究对象依然还是中国本身。这是新世纪的新学术取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术关注。

  东亚汉籍之价值与研究之必要

  东亚是一个有别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区域,这是因为它有着自身完全不同的特点。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轴心时代”的理论,指出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时期,几乎同时在印度、西方和中国出现了精神的自觉,涌现了一批伟大的哲学家,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各种基本问题,创立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宗教。生活在轴心期三个地区以外的民族,或与之保持差距,或与之有所接触,并被拖入其历史过程。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就先后被拖入了以中国为轴心的东亚文明之中。也正因如此,东亚世界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历史景象,诚如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所言东亚世界的“四大支柱”:汉字、儒教、佛教和法律系统,构成了东亚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特点。汉字则是最为基础的“支柱”,正因为有了汉字,流传下来丰富的汉籍,成为东亚世界共同的财富。亚斯贝斯说:“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当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学术与历史走向时,尤其是在西方理论和话语冲击之下,我们越来越迷失的时候,放眼东亚,发现有如此丰富的域外汉籍,几乎还处于我们主流学术关怀之外,这不仅是我们学术上的失误,也使我们对自身的认识有所局限,因此,域外汉籍的研究,不仅可以带来新的丰富资料,开阔研究视野,矫正我们认识上的偏差,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中国学术引向一个新的时代。

  葛兆光先生在《宅兹中国》、张伯伟先生在《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都提到过,传统的中国是完全“在中国发现历史”,天朝上国的傲慢使得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周边的历史,对于自身历史的认识也缺乏一种参照对象,因而不乏片面与偏见。20世纪初所建立的现代学术,则完全是在西方学术体系下建立的,西方的理论既是我们学术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认识结论的评判标准,尽管它有很大的贡献,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迷失自我的学术。有着共同历史背景的东亚,有着相似的文化观念,历史中彼此共存,文献中记载着彼此,留存下来丰富的汉籍,把东亚汉籍作为研究的新视角,不仅可以拨开“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迷雾,也可以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从而将中国学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卫国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