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孙天旭:中俄关系开启中西交往大门
发布时间:2014-06-27 10:10:00

  如果说朝贡体系的核心概念是等级制度,那么清朝中前期的中俄关系的基本特征则是相对平等,两个力量中心的关系具有近代国家关系的基本属性。用朝贡体系的框架无法对此进行分析。尤其是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中俄关系就表现得颇具近代国家间关系的“味道”了。

  从14、15世纪开始,俄罗斯开始向外扩张,大约在17世纪中期进入黑龙江流域,对中国边境进行骚扰。1688年3月3日,康熙帝任命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公佟国纲及理藩院尚书阿尔尼等前往尼布楚,于1689年8月22日至9月6日与俄方进行谈判,并用满文、俄文和拉丁文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就边界和通商等问题达成协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条约,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原则的特点。如谈判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双方都派出级别相当的谈判代表;两国君主的衔号以及排序也采取了对等的原则;谈判确立的是带有国际法性质的条约,而不再是传统体制下的一般性约定等。此后,清朝中前期中俄交往的外交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第一次正式由官方派出使团,以及在外交礼仪方面走出传统“华夷秩序”束缚的尝试等。

  为了解决两国间累积已久的关于划界、贸易、逃犯等问题,1719年,中俄再次进行接触。这次接触双方均表示出较以往更高的友好姿态。俄皇在国书中首次在起首处写上中国皇帝的称号,并称其为陛下以代替从前所用的殿下,同时不写沙皇自己的全称,仅在国书的末尾由沙皇亲自签名,加盖国玺,并为国书准备了副本。而康熙帝亦不顾中国传统礼仪中有关国书呈递的规定,亲手接受了国书。

  1729年6月,为祝贺俄国彼得二世即位,雍正帝派遣由原侍郎托时等为使臣的第一个代表团前往俄国。此行的目的一为祝贺俄新皇帝登基,二为联络土尔扈特部夹击准噶尔,三为向俄国通报清政府用兵准噶尔的事宜。在第一个使团向俄行进的途中,清政府获得彼得二世逝世、安娜女皇即位的消息,就又派遣了以内阁学士德新、侍读学士巴延泰等为特使的第二个使团,并参加了俄国新女皇的加冕仪式。雍正帝两次遣使俄国,增进了中俄之间的了解和联系,为平定准噶尔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由中国皇帝遣使祝贺另一个国家皇帝的登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此外,设立俄罗斯馆、允许俄罗斯商人进京贸易等做法,也使朝贡礼仪发生了由固守到变通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开始与近现代西方正式交往,并且与之融入的先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原标题:孙天旭:中俄关系开启中西交往大门

  原地址:http://www.csstoday.net/tebiecehua/90231.html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天旭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