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努力实现中西部高校哲学社科内涵式发展新跨越
发布时间:2014-07-24 09:53:00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7月18日,“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中西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版特刊发与会代表主题演讲的发言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新样式

  高校社科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顾海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时,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中,不断显现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基因”,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样式的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思想精华和人文哲理,是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沃土”,要以此培育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的“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和“献身精神”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和人文哲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突出体现。总书记北大五四讲话中强调的中华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蕴涵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些优秀思想和崇高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思想精华和人文哲理,是涵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文化源泉,要以此拓展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境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修身”“齐家”“平天下”古训的释义,能够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意蕴及其密切关联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思想精粹和人文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激扬人文社会科学中国风格的最为丰富的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思想精华和人文哲理,是实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文化根基,要以此升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特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重要的是在创新中转化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视界,把中华民族追求的人文境界,传承下去、繁荣起来、弘扬开来,在创新中转化、发展,使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闪烁着时代的光彩和生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思想精华和人文哲理,也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有效载体,要以此增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刻内涵、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气质、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增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发展的自觉自信自强。要立足创新,用中国的文化样式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样式。

  凸显高等教育功能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 王嘉毅

  落实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2011协同创新计划”,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加强校企、校地、校校交流和产学研合作。2014年在全省开展以“高校访高校,高校访政府,高校访企业,高校访科研院所”为主要内容的“四访”活动。二是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生态屏障保护试验区、兰州新区建设为重点,在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应用研发与产业发展、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大力开展工作,争取建成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建立产学研基地。依托哲学社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建成一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研究机构和创新基地。大力加强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伏羲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等传承创新研究,在全省重点建设4-5个文化产业研发基地。

  加强高校间战略联盟建设,建立校际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加强全省高校战略联盟建设,推动区域性、专业化的协同创新。甘肃高校教师教育战略联盟、河西走廊高校联盟、兰州安宁五所高校战略联盟等学科性、区域性战略联盟相继成立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二是推进优秀科研团队建设。以高校内部院系间优秀的多学科科研团队培育为主体,着力培养一批有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和多学科合作科研团队;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合作组建2~3个高水平的多学科优秀科研团队,力争在前沿科学和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推动各高校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知识创新与学科交叉。通过高校联盟之间的协同,促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创造能力和创新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一是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稳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在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构,组织研究生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培养社会责任感。二是设立青年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创新基金,科研经费向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倾斜。三是积极培养文化创新人才。设置一批与文化创意与发展、文化产业开发和管理、传统文化保护等相关专业,加大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和对外交流,建立文化传承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加强文化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置考古学、博物馆学、民俗学、文物修复、古籍整理等历史文化专业,培养一批专业的文化保护人才。以语言文字为重点,开展民族语言整理与语音资料库建设。二是着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为中华文化走向国际提供了新平台。抢抓这一战略机遇,通过学术研讨、人员互访、学生交流、对外汉语推广等,以中亚为重点,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走出国门,增进了解与互信。

  坚持正确科研导向服务边疆稳定发展

  新疆大学党委书记 李中耀

  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增强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新疆稳定发展关系全国大局。作为地处新疆多民族地区的高校,为边疆稳定发展服务一直是我们的责任担当。我们秉承“需求导向、新疆情怀”的科研发展理念,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的现实需要,积极致力于解决新疆多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问题研究,努力为实现新疆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

  突出重点、强调特色,防止自我边缘化。新疆大学地处边疆,为防止经济落后必然导致科研落后的思维惯性扩大与泛化,我们主动作为,依据区域、民族特色,整合科研队伍,凝练研究方向。围绕新疆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这个重大主题,已形成民主法治建设与新疆社会治理、新疆周边安全环境、新疆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等6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团队,力求在相关领域做出应有贡献。

  扎实工作、务求实效,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一是科研实力有所增强。2011-2013年,新疆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7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4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立项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39项。承担的课题大多紧扣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如《维吾尔族本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等。二是创新平台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取得成效。现有各类科研平台15个,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治区科研创新群体1个。三是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近3年,向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呈报《专家建议》和《成果要报》59份,其中获得中央、自治区领导批示18份,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视改革、力求创新——努力激活体制活力。一是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提高科研队伍水平和层次。通过实施“长江学者”“天山学者”“创新团队建设”等计划,近3年学校引进“天山学者”15人,引进博士、教授50人,带动了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通过设立青年科研奖,实施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学科研系列岗位津贴制度,充分调动了教职工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研究平台,凝练科研方向、集聚学术团队、培育科研成果。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的优势力量,合作筹建一些急需发展的研究中心,深入开展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如成立新疆大学—清华大学中亚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对中亚及周边国家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安全等领域的研究,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及新疆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服务。

  把社科自信的创新成果内化在西部大地上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 杨继瑞

  当前,西部进入了打造经济核心增长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更加需要西部高校广大哲学社科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通过接地气、服大局、搭桥梁、扩影响和强队伍五个具体路径,把社科自信的创新成果内化在美丽西部的大地上。

  接地气。社会科学应从理论王国的象牙塔走向现实西部的生动实践。西部高校要立足美丽西部的现实区情,到全面深化改革和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选题,跟踪、阐明、指导西部实践。充分发挥“下联”基层和“接地气”的比较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引导社科工作者在西部的现实社会中寻找研究主题,逐渐形成“用脚做学问”的良好学术精神。

  服大局。社科研究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发展全局中找准工作定位,努力做到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心在哪里,社科研究选题重点就跟进到哪里。西部高校要主动“上联”有关部委、地方党政部门,为中心工作出谋划策,以为求位,努力彰显西部高校社科的实际价值和理论力量。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部署,紧贴发展命题、改革课题和民生问题去观察、思考、研究,推出一批既有理论参考价值、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西部新一轮改革发展多献具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的务实之策。

  搭桥梁。高校要构建社科工作者与地方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的“横联”路径,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到地方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鼓励地方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实务骨干到高校挂职,拓宽高校社科工作者与政策决策部门、实务工作部门的沟通渠道;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组织,与地方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社科研究咨询的协同创新机制。要将决策咨询性成果与理论研究成果一视同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与奖励制度,鼓励知名学者积极参与对策性、操作性的重大攻关问题研究。

  扩影响。社科研究的现实性使社科机构、研究成果和社科学者的传播与推广至关重要。西部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机制和“外联”渠道,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专家决策咨询制度,使研究成果更多地进入党委政府决策视野,扩大社科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强队伍。西部自古人杰地灵,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有孕育新思想、新文化的沃土。在一些西部城市,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密集,名家汇集。西部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内联”社科领军人才、社科骨干和广大社科工作者,持续抓好特色基地建设,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决策咨询团队。

  汇聚创新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山西大学校长 贾锁堂

  山西大学在百年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校重点建设8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社科应用型协同创新中心有2个。一是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国家和山西省的文化战略需求,整合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考古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力量,与国家非遗保护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山西省文化厅等单位合作,以三晋文化基础研究、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示范点建设等为主要建设内容,重点打造三晋文化资料收藏及数字化中心、三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人才队伍、历史文化村庄研究与保护的样板与品牌。二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对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整合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力量,与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山西省政研中心、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等单位合作,以“绿色、创新、民生”为主题,以“创新转型理论、完善治理体系、实现民生保障”为重大任务牵引,力争在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努力打造资源型经济转型领域杰出人才的汇聚基地、经管法学科共生共长的发展平台、系统解决资源型经济转型重大问题的新型智库。

  以上述2个中心为试点,深化社科科研管理机制综合改革,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健康发展。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引进中心主任负责制”与“一人一薪制”。二是创新评价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质量与创新为衡量标准的科研评价体系,将咨询报告、政策建议等成果纳入科研评价、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体系。三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在成果完成、转化、使用、共享等方面的权益分配制度。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为原则的本科生培养机制,以“科研主导、导师负责、激励争优、协同创新”为原则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学校将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自觉融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践中,把学校建设成为山西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中心、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中心,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和贡献度。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高校教育科研发展

  西北大学校长 方光华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亚访问期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丝绸之路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贸易利润容易造成丝路沿线国家的冲突,强大国家的和平相处是丝路畅通的重要保障,宗教文化传播方式对丝路影响巨大。要重新焕发丝绸之路的活力,需要准确界定沿线国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维护沿线国家政局的稳定和核心国家良好的政治关系,加强沿线国家的宗教与文化对话。这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北大学就明确提出“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重任”的办学愿景,致力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中国辽阔西部。多年来,学校围绕丝绸之路,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多渠道的科学研究,在丝路沿线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丝路沿线的多种文明交往与融合、丝路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丝路沿线石油勘探合作开发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2000年以来,学校已培养中亚各国留学生1000余名。学校重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学校事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14年1月,正式揭牌成立中亚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中亚学院旨在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的人才,已开设出中亚文明史、国际贸易等7个专业,并设立了中亚留学生奖学金。丝绸之路研究院正在组织《丝绸之路丛书》,《丝绸之路经济带年度发展报告》《中亚文明史》以及“西天山西端地区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等项目。2014年以来,已牵头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选择与陕西对策”“奥斯曼帝国与现代土耳其研究”等重要学术会议,共同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离不开国内高校的协同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高校相关专业的支持,高校也要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交流。在科学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中亚基础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文明交流乃至丝绸之路数字化技术方面的研究,最好能支持建设一些有特色的研究基地。在学术交流方面,促成丝路沿线国家高校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专题展开富有成效的研讨。

  东西互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浙江大学副校长 罗卫东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类型多样,整体上处在发展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东西部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这一方面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面对的问题众多,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着雄厚的资源支撑和巨大的提升空间。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快东西部高校之间的互动,整合各自的比较优势,营造出整体上的战略优势。东部高校的比较优势在于:学术人才和队伍基础好,学术研究的文献条件相对充分,学术运行体制和学术文化也比较成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同时经历了现代化先行先试的整个过程,对重大发展问题有认识经验。西部高校的比较优势在于:所处区域在历史文化上的特殊重要性及其资源优势,现代化相对滞后的后发优势,若干特殊学术领域的历史优势,西部地区学者身处当地所特有的视角与体验优势等。如何把两者有机、内生地结合在一起,是加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实现东西互动,前提是要有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的学术规划的引领,基础是学者个体之间形成学术协作的强烈意愿,关键是体制机制和政策的设计,根本是形成大学和相关机构之间密切合作的可持续内生动力。

  浙江大学非常重视和西部的合作。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学校以“古今会通、东西互动、中外相知、文理交融”的方针来指导学术发展规划的制定,率先进行了内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先后成立了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以东西互动为工作重点的大型开放性学术平台;出台了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推行学术转化职称评审制度并设立相关岗位;试行教师“双聘制”等。先后与新疆、陕西、贵州、甘肃、青海、宁夏、广西等西部省份签署合作协议,与贵州大学、塔里木大学、西藏大学等西部高校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农业农村发展、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组建合作研究团队,开展联合项目申报、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咨询报告多次获得中央领导批示,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学校还将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有效协调和整合内部学术资源,探索和形成与西部地区高校开展持续稳定有效合作的新模式,构建东西互动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地。

  原标题:努力实现中西部高校哲学社科内涵式发展新跨越——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发言摘要

  原地址: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7/24/nw.D110000gmrb_20140724_1-07.htm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字号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