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区域科学研究迎来发展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2-02-11 10:49:00

随着实践的发展,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空间组织和区域发展理论是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区域科学研究者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在解决中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中不断发展区域科学,取得了卓越成就。新时代的区域科学正迎来发展新机遇。

探索中起步的

中国区域科学

区域科学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我国区域科学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探讨和解决我国区域问题、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介绍,作为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中国区域科学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选择、产业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主要创始人杨开忠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提出“中国西部空间格局不经济”学说,阐明远离主要市场区的地区如何拉近与主要市场、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撑。

我国区域科学学者首先对全国进行了划分,再进行深入研究。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谈到,所谓“区域”,是从整体上看局部,其特点是地理上连续,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对内具有同质性、对外具有异质性的地理空间。20世纪80年代,区域经济学者陈栋生根据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三分法,继而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出台和实施。

中国区域科学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张可云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平衡发展、两个大局与协调发展。其中,在协调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是研究重点。

新发展实践催生研究热点

近年来,在传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我国区域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空间经济学新方向,并将这一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相适应的方向称为“新空间经济学”。李国平谈到,新空间经济学的理论目标是回答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和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才和创新区位问题,揭示地理空间中人才和创新的内生集聚机理,系统回答“生产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创新在哪里”的理论问题。

张可云对当前我国区域研究热点进行了总结。一是战略区域之间的协调研究,即四大板块如何联动发展;二是问题区域研究,包括落后地区、老工业基地、膨胀区域的治理与发展研究;三是政策区域研究,包括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老工业城市、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研究;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包括区域政策与规划立法、管理机构设置、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划分、区域政策评价、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规划与发展;五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区域关系研究,包括区域开放研究、区域合作等。

具体到城镇化研究,城镇化作为新的历史进程和国家发展新命题新战略,引领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肖金成谈到,如何实现城市外向型经济与农村分散经营的融合,是目前区域科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均在编制不同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其中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学科研究的着力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科学发展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也将实现从过去跟踪国际前沿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张可云认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区域管理制度基础完善。空间规划应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城市发展、国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肖金成表示,未来,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将西部资源优势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今后的研究中都需要重点关注。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具有的新特征、面临的新挑战,为学科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研究主题,正促使区域政策研究向着全链条和精准化趋势发展。李国平认为,未来的研究依然要通过学科的发展助推国家政策制定,运用诸如大数据分析等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阮益嫘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