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协同 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25-02-19 09:50:00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源头活水,更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科技成果重要供给侧,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逐步落实,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仍然存在市场宏观基本要素不成熟、中观配套不完善、微观活力不足三个层面的问题。在科技成果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科技成果质量、转化方式、科技人员参与度、要素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和外部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需要从政府和高校等多个层面,完善服务体系,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协同机制,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一)加大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环节布局,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

概念验证中心作为科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可以为政府、高校、企业、创业者提供协同推动创新的良好平台,帮助弥合高校科技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鸿沟,有效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对于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支持,协助引入人才、资金、场地等资源,帮助高校设立来源稳定的概念验证专项经费。推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快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加速布局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公共研发支持体系。

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可以辅助高校开展相应工作,从源头上为成果完成人、创新创业者提供包括成果评估、市场对接、技术转移收益分配等专业化的服务。鼓励以市场化为导向,构建一个全方位掌握高校技术成果情况、专利转化价格的技术转移机构,推动技术转移流程清晰化、收益分配明确化,有效缩短技术转移转化周期,提升服务技术经济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打造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的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地方奖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筹资设立管理与运营基金,用于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形成转化收益促进转化的良好循环。

(二)建立统一专利培育评估平台,改革科技成果质量评价机制

近年,知识产权局等主管部门出台的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利产出质量。但是这类项目的考核要求大多还是局限于数量指标或是所谓的“经济效益”的考察,缺乏对于培育专利是否真正能够实现落地产业化的跟踪考察。应当制定更加合理的高价值专利培育考核体系,并且由项目化管理逐渐向普适性政策转变,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全面提升专利的产出质量。

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统一管理平台,规范评估标准,以专利应用前景为核心构建评估模型,开放系统接口,以增强评估绩效的权威性。通过专利申请前评估,并结合相应的指标考核体系,有效减少高校“垃圾专利”的申请,改变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的局面。

同时,高校要改革绩效评价和职称评价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审和岗位评定中。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强化事前转化前景评估,确保科技成果供给从源头上更加符合企业的现实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企业根据自身技术升级改造需要以及未来技术储备需要,发布技术需求并提供经费支持,寻求高校科研团队来揭榜解决实际问题。

(三)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健全科技成果供给承接机制

构建跨区域技术交易市场,打造政策支撑体系基本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成果转化共同体。推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为远距离的企业和高校提供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环境,逐步打破行政属地的政策边界。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供给承接机制。由于企业技术需求、成果转化需求往往难以摸清摸透,产学研合作对接经常出现一头热的现象。高校需要通过技术转移机构、科技镇长团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鼓励科技人员积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聚焦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联合开展契合市场前景前沿性研究,实现科技成果高质高效转化。科技、工信、发改等相关部门要形成常态化协调工作机制,定期收集和发布企业需求清单,同高校开展有组织的技术需求对接。

(四) 推动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扫除成果转化障碍

高校要将专利等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和现金资产的管理,将专利成果单列管理,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同时,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部门认真学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和江苏省相关部门发布的重要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不断加速思想观念更新,牢固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科学理念,充分认识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尽职免责”机制的重要意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作者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南京市栖霞区政协委员)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荪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