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理念契合儿童主体成长发展之需,符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儿童友好城市创建是指“以一米高度”勾画城市未来,让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更加贴近儿童生命成长周期,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先后出台儿童友好城市战略规划,不断提升儿童福祉,儿童友好城市从概念到实景的转化,体现了社会工作实务嵌入城市建设的必然性。作为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活动,社会工作能够发挥维护儿童权益、拓展儿童成长空间、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等作用,能够彰显儿童友好空间服务效能。
助人服务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
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助人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基于儿童的需要,向其提供服务的过程,是双方围绕解决困难和问题而展开的互动。社会工作者输出的是精心设计的能够满足儿童需要的服务,儿童提供的是其需要及对社会工作者帮助行为的理解和反应,双方相互合作。助人服务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游戏化”,认为其从头至尾仅是开展几次趣味小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活动解析其背后蕴藏的策略或意图,认清助人活动是达成实务阶段性目标或总目标的一种方式,它的开展能够促进儿童与所处环境的联结,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在嵌入儿童友好城市过程中,社会工作体现出两方面的专业特性。
一是能够运用专业的方法技巧。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而每一种方法对应不同的工作模式,工作模式背后又囊括诸多实务技巧。就目前社区工作而言,它可以运用地区发展模式,以包括儿童在内的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通过调动居民参与、开展深度访谈,确定社区现存问题或者居民真实需求,挖掘社区内外资源,制定社区发展计划以回应社区现存问题。同时培育社区骨干,提高社区自我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建设和美家园。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实务需要运用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技巧,如设立儿童议事会(观察团),儿童的切实参与能够推动社区议题的深入讨论,童趣及其想象力能为社区问题的解决注入活力与希望,这有助于营造适儿化的社区环境。
二是持续的助人活动。助人活动需要深入服务对象所在的社区,例如苏州市正在实施的儿童“幸福港湾”实践项目,首选对象是困境儿童,其次是重病、重残、贫困、单亲类型,进而覆盖所有儿童家庭,提供包括预防保护、教育发展、融入参与等在内的服务内容体系。社会工作本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促使服务对象改变,进而达到目标的持续过程,类似苏州“幸福港湾”这样的实践项目涉及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显然需要持续推进,考量其长期效果,即便是在项目结案之后仍需进行跟踪服务,增强对儿童的正向社会支持与激励,实现助人服务的宗旨目标,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幸福场景。
突破儿童服务的资源整合难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比17.95%,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儿童的现有数量及其比重增长,但与之匹配的公共服务、福利资源、儿童环境品质供给却呈现不足,且分布较不均衡。为此,我国诸多城市将社工站(室)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枢纽,积极促进“五社联动”,撬动社区内外资源共筑儿童服务屏障。社会工作者活跃在街道(乡村)为老服务中心、儿童关爱之家等,帮助生活困难老人,服务困境儿童,联结各类需要救助的对象。
面对社区复杂情境,社会工作者通常要求采取综融视角,即全方位看待案主问题及其所在场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方法,挖掘案主潜在能力,整合链接案主身边各种可用资源,从多层级多维度加以介入。具体操作上,围绕儿童健康成长以及困境儿童分类保障的迫切需要,社会工作者跳出单纯的个案工作范畴,打破部门机构壁垒和服务条块分割状况,主动链接政府部门、辖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向他们筹集案主儿童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将资源及时传递到儿童手中;统筹协调现有儿童服务网络中的各项服务,让它们彼此相互配合,提高服务资源网络的效率,减少项目之间的交叉重叠。例如,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街道,社工站集聚儿童友好建设多方力量,组建起“儿童友好联盟”,实现与妇联、民政、关工委等部门协作,同时加入交警、邻里中心、新惠巴士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街道涉及妇女儿童服务的实事项目稳步开展。
资源整合强调助人服务的系统性、有效性,注重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协作,链接整合资源为儿童提供精细化服务。它有助于缓解与儿童相关的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均衡、配置不合理问题,为实现儿童友好理念目标奠定基础。
面向儿童的倡导与代言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新时代的新现象、新任务,在起步发展阶段通常遵循社会策划模式,即依靠专家的知识,在把握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使命、宗旨、政策、资源的基础上,确立建设目标、选择最优工作方案,然后结合城市建设现实条件,动员和分配资源,并在工作结束时对计划执行情况加以评估总结。这一过程依循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即注重规划者的作用,整个决策行动具有一定的效率,能够保证服务的质量。目前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居民及儿童的参与率比较低,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本身缺乏兴趣与投入,容易形成“被动依靠人群”。鉴于政府主导推动的特性,儿童主体的实际参与缺位,相关需求信息征集多为父母、学校老师代为表达或者传递,存在信息递送的延迟与信息内容缺损,因此需要由专业人士出面倡导和代言。
社会工作有着悠久的为案主利益倡导和社会行动的方法传统。作为受过专业教育训练的人员,社会工作者利用身处服务儿童第一线的优势,能够准确收集、倾听儿童主体需求信息。通过专业服务手段,对内能够激发儿童内在潜能,增强其自信,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融入城乡社会生活;能够针对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或者问题,直接向儿童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逐渐走向成功。对外,由于儿童成长发展面临的困境或者问题背后均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并不单纯是儿童自身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为此需要大胆发声,代表儿童提出社会政策优化改善建议,保证他们所应得的资源或者服务供给,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站在儿童的立场审视制度设计,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能够真正触及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儿童,推动社区、街区、学校、医院、场馆、商圈等场所开展适儿化改造,为儿童服务对象赋权增能,彰显社会政策友好、权利保障友好要义。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事关儿童的重要问题,就要尊重儿童主体的想法意见,这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从一米的高度看待城市”,基于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发出童音,往往能够挖出很多被成人忽视的东西。当然,这背后离不开社会工作者主动倡导代言发挥的作用。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各地积极响应高质量发展政策号召,启动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工作。正如一些儿童友好城市战略规划文件提出的那样,要以“童心城市、友好同心”为愿景,建立符合儿童发展需求、满足儿童健康成长、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目标,打造“体系完整、品质卓越、文化鲜明、治理创新”的儿童友好城市。这意味着不仅需要色彩绚丽、代际共融的儿童友好设施,需要坐落在临近社区里趣味感满满的儿童服务站点,需要完美融入当地文化和民众生活的儿童友好街区,更需要通过社会工作完善儿童服务、助力儿童发展,期待今后在可感可知的儿童友好场景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元素与精彩案例。
(作者系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