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5-04-17 11:01:00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任务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从世界历史的视域出发,依据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阐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批判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错误,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各种反对党的态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世界历史的视域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大工业的发展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消灭了以往各国自然形成的封闭状态,开辟了世界市场,使封建等级资本转化为现代工业资本。资产阶级作为一种世界历史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用廉价商品和坚船利炮敲开了落后民族的大门,迫使一切民族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使落后民族从属于所谓的“文明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同一过程,这也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拓展到世界范围,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提供了契机。无产阶级首先是各个民族的阶级,但由于世界市场的建立,民族之间的分隔逐渐被打破。在这个意义上,工人阶级没有祖国。在革命过程中,虽然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在一国范围内上升为领导阶级,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旦消除,就为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提供了前提。

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因而也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了优先地位,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在全世界不断拓展,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为扬弃资本主义提供了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既从世界历史的视角讨论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又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展开了辩证分析。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资本主义既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也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高度赞扬了资本主义的解放作用。一方面,资本主义斩断了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带来了人身自由。虽然这种自由仅仅是表面的、形式的,但相对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言,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

资本主义解放了生产力,但这不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虽然在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看来,以往的社会是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却是永恒的。但实际上,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不可避免的生产过剩,狭隘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正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而必然趋于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同样必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走向自我扬弃。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不仅因为其创造了无法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还因为其生产了使用这种武器的现代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生产了自身的掘墓人。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这种生产关系。对资本家来说,工人仅仅是资本增殖的工具。工人的工资仅限于维系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工人越来越沦为机器的附庸。在工厂内部,工人的劳动是纯粹的异化劳动,是被强迫和监视的劳动。工人不仅在工厂内部受到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在生活上受到各种小资产阶级的剥削。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随着剥削程度的提高,工人开始逐步觉醒和反抗。最初表现为单个工人的反抗,其次表现为某一工厂工人的反抗,最后演变为整个社会工人阶级的反抗。反抗的形式也从破坏机器发展到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工人运动的队伍随着各种中间等级的消除而逐步扩大,其力量也随之不断增强。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代表着不分民族的国际主义方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使命在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以每一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共产主义。这种历史使命的根基不是某种理论设想或思想原则,而是对资本主义现实危机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思想表达,是客观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各种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错误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指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依据,而且驳斥了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潮。虽然这些思潮的错误直接源于阶级利益的局限性,但利益的局限性根源于历史的局限性。

第一种错误思潮是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有封建的、小资产阶级、“真正的”社会主义等。封建的社会主义在口头上抨击资本主义,拉拢无产阶级,但他们完全不懂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因此,这些口号不过是过去的回响。在大工业发展进程中,小资产阶级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因此,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或者试图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或者试图将现代生产方式硬塞到旧的宗法关系中,最终只能陷入懦弱的悲叹。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将法国社会主义文献翻译成哲学文献,却完全不明白这些文献是以特定的现实为前提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自诩以“人的本质”“实践理性”等哲学范畴,就能超越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殊不知所谓“真正的人”“一般的人”只存在于哲学幻想的太空中,殊不知法国社会主义文献批判的对象(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基础和政治制度)在当时的德国还是有待争取的。第二种是保守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这些人试图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统治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声称自由贸易、保护关税,甚至单人牢房都是为了工人阶级利益。这种思潮无视工人阶级现实的悲惨命运,无视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运动,丝毫不触及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同样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趋势。第三种是空想的社会主义。这种思潮看不到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主动性。他们拒绝一切政治革命,主张通过天才的设想、实验的示范为新社会开辟道路,最终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背道而驰。 总之,反动的、保守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或者试图倒转历史的车轮,或者停留于当下的历史现实,或者试图超越历史,建立空中楼阁。他们都犯了历史错误。

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宣言》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但就各国的革命道路而言,则需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虽然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运动中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也不得不考察当时各国的具体历史情势。在法国,无产阶级政党应当与社会主义民主党合作,一起反对保守的资产阶级,但不能因此放弃批判革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空谈和幻想。在瑞士,无产阶级政党虽然支持激进派,但不能忽视激进派中包含着资产者的事实。在波兰,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土地革命。在德国,无产阶级政党支持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的统治,但不能忽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不能忽略推翻封建统治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宣言》的1872年、1882年等“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虽然《宣言》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具体运用则需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或者根据新的历史资料修订了一些说法,或者根据新的历史经验作出了新的阐释,或者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推翻资本主义的具体措施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历史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两个必然”的基本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依然需要从世界历史的视角,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势,运用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创新研究”(22BZX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单传友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