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校地协同实现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
发布时间:2025-05-06 09:45:00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就业服务工作不仅影响毕业生个人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运行与升级。近年来,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紧紧围绕“高水平、有特色、具影响”的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结合泰州市推进“1+4”主导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持续推进校地协同、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协同化”就业联动机制

搭建多方参与平台,强化就业联动格局。在政府主导以及行业、企业和高校多方合作的背景下,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积极探索可持续协同育人模式,努力破解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的难题,以更好服务地方经济高效发展。学院在“开学第一课”“传统文化进校园”“关心下一代成长”等专题活动中,将“职业生涯规划”“就创业指导”等内容融入大学生入学教育环节。与此同时,邀请资深HR、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等多元主体组成“泰州讲师团”,面向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开展“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主题讲座、模拟求职大赛、企业HR进校园和“就业之星评选”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意识与目标定位。

深化反馈调整机制,实现供需动态衔接。学院组织“访企拓岗”活动,深入泰州重点企业和行业协会,结合办学定位与地方主导产业规划设置专业,积极布局在泰州人才需求量大、专业缺口明显的学科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和专业实习,着眼于“泰州特色产业集群”,引导更多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在本地深耕实践,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与此同时,学院在就业指导方面实施分年级递进式培养:大一阶段注重专业启蒙,大二阶段强调职业规划,大三阶段聚焦求职技能提升,大四阶段通过多场招聘会和宣讲会进行综合实战演练,实现对学生就业过程的全周期指导,确保毕业生“留得下、融得进、干得好”。

打造“多元化”就业指导模式

强化价值引领,融通就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学院将就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生涯教育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当下就业形势与个人发展路径,培育正确的成才观。在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实践中,引导师生共同探讨个人职业规划与地方产业升级的有机结合,为学生主动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支撑。

系统优化生涯教育,注重一对一精准指导。学院开发就业指导校本课程,并提供“一对一”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由专业负责人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成长方案,辅导员指导学生参与职业认知实践活动和校内外竞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的针对性辅导,实现“多维联动”就业指导的全方位覆盖。

多角度细化就业指导,力促学生与本地产业双向奔赴。学院针对毕业生留泰就业意愿实施分类指导:对明确留泰者推送岗位并跟踪服务;对意向不定者宣介地方政策和优待条件;对无留泰意愿者提供多元就业资讯;对泰州籍学生全程跟踪并精准推荐岗位,形成“一类一策”就业服务体系。为此,学院联合泰州人社部门开展“就业政策宣讲”“职业指导进校园”“招聘活动推介”等对接活动;同时举办就创文化节、职业规划大赛、名企进校园等校园实践项目,将地方优质岗位对接毕业生多样化需求,为“留泰就业”提供综合支持与保障。

构建“专业化”服务保障体系

多举措壮大就业工作队伍,提升指导服务水平。学院不断完善就业工作队伍结构,探索“学工人员+行政人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心理咨询师”的组合模式,以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多种需求。学工人员和行政人员协同提供就业活动的组织与政策解读;专业教师负责行业前景分析和专业就业咨询;企业导师注入实战经验;心理咨询师则关注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情绪应对与心理压力疏导。这一团队模式有效整合了校内外资源,覆盖了从职业规划到面试实战的各个环节。

多渠道搭建供需平台,完善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学院积极与泰州政府部门及本地企业合作,创新开展“泰有引力”系列活动,挖掘优质企事业单位岗位资源,打造高效的校园招聘市场和本地实习就业“双基地”。通过常态化访企拓岗、线上线下联合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等途径,为毕业生留泰就业开辟更广阔空间。对接泰州中小微企业的人才需求,定期举办生源信息发布与企业研讨活动,探索协同育人与校企、校地合作的新模式,将零散的招聘对接打造成点面结合、持续发力的生态链条。与此同时,注重用好政策性岗位,如“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党政青年人才项目”等,鼓励更多毕业生在泰州落地生根。

精准实施就业帮扶,助力困难群体快速融入本地。学院针对所有毕业生建立“一人一档、分类帮扶”机制,在困难群体中实行“一对一”辅导,明确毕业论文与求职安排的平衡方案,并持续发布最新岗位信息。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等多主体通力合作,保证毕业生在关键节点得到实效性支持。通过“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就业促进周”等,广泛征集岗位、提高宣讲频次,邀请职场导师举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并完成职业心理建设。离校后继续通过线上平台跟踪就业进展,提升未就业毕业生对本地政策与岗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影响大学生留泰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2021SJB1336〉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缪 佩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