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行政执法质量直接关系法治政府建设成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
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治理情境下,产生了基层执法需求与实际权力配置之间的矛盾。南京市浦口区自2022年2月挂牌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局以来,围绕“权责清晰、协同有力、执法规范、监督有效”的基本目标,聚焦基层综合执法难题,探索赋能增效创新路径,连续两年获评南京市“一区一特色”年度优秀案例。
激活治理效能,构建综合执法新模式
面对基层多头执法、执法力量分散以及执法标准不统一等诸多现实难题,浦口区探索建立“一个部门统执法、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制度保执法”的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即“111”浦口经验。该经验以提升治理效能为核心导向,通过系统性制度重构与技术赋能,破解基层治理中“权责碎片化”与“执行低效化”的结构性难题。
体系建构方面,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着力构建职责清晰、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综合执法机构职能体系。横向上表现为综合执法部门与行业监管部门的深度联动,形成“统一指挥、协同执法”的跨部门合作机制;纵向上表现为区级综合执法部门和移权部门对街道综合执法部门的业务指导,确保各级部门之间的高效衔接与协调配合。
执法实践方面,通过整合执法职能、优化执法资源、统一执法标准,依托“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机制,推动综合执法模式从“分散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协同联动”升级,提高执法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提升执法效能。
强化数字智治,搭建综合执法新平台
“传统执法”向“数字执法”的转变是重塑治理结构、优化配置治理资源的过程。浦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全力打造“综合行政执法全流程管理系统”、迭代升级“综合行政执法指挥调度及办案系统”、上线“综合行政执法类案查询系统”,通过构建统一智慧平台形成综合行政执法的“中枢神经”,真正实现执法信息可查询、执法过程可追踪。
随着平台数据的不断丰富,对全区综合执法概况进行整体画像,一方面有助于利用大数据进行辅助决策,另一方面有助于持续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与动能。数字执法平台的搭建,推动执法管理模式由“简单粗放”转变为“一网智控”、由“业务驱动”转变为“数字驱动”,重塑了执法工作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形成了“发现—上报—推送—处理—评价”的完整闭环,实现了执法工作全程留痕和全流程监测,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数字执法平台的运用,推动数据整合、资源调度以及机制创新等,充分释放平台的协同效应和治理潜能。数据赋能提升执法精准度,通过构建“风险地图”和“问题清单”,促进执法部门精准锁定重点领域,合理配置执法资源;机制创新提高部门协同性,通过数字平台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执法资源的统筹调度,推动执法事项由“单兵作战”向“多元协同”转变,形成全链条联动响应机制;智能运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执法过程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运用智能分析模型实现即时响应和快速处置,改善执法质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敏捷性。
组织联合执法,推行“综合查一次”
浦口区积极探索行政执法方式创新,全面推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检查机制。这一机制创新旨在对多个相关执法事项进行“一件事”集成,以规范化流程、清单化管理以及明确化责任链条,实现对同一监管对象的联合执法检查。将原来被检查对象所承担的多部门、多频次的检查事项综合为“一张清单”,做到“进一次门查多件事、查一次即为查全部”,实现监管模式从“单向检查”到“综合体检”的跃升。
在实践过程中提升“综合查一次”质效,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重点领域制定场景清单,统筹设置多个执法检查场景;理清查前准备、区街联动、规范流程和检查执法四个阶段,并明确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实施对象和操作流程;组织汇编典型案例,及时梳理问题、总结经验;推动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以联合执法检查促进日常监管职责履行。
“综合查一次”作为基层执法方式的重要创新,立足人民需求,秉持系统集成与协同共治理念,通过厘定综合执法职能、采取组团式检查,最大化减少执法扰民、降低检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执法效率,体现了执法效能提升与基层治理优化的双重价值。
统筹执法力量,完善阵地队伍新规范
强化阵地和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是保障科学执法、高效执法的关键一环。浦口区通过统筹执法力量,着力在阵地和队伍建设方面实现突破,以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
从阵地建设来看,一方面,注重硬件设施的优化与规范,通过夯实硬件装备配置、建立各类规范和标准,塑造良好执法形象,按照区街一体化的标准,完成对大厅、功能科室以及指挥调度中心的全面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在江苏警官学院挂牌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培训基地,建立全省首家区级综合行政执法培训基地,开创“综合行政执法+警院”的培训赋能新模式,按照规范化要求分类开展针对性培训,为执法实践注入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从队伍建设来看,秉承“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合理调整执法人员编制与配置,优化执法力量布局。尤其在街道层面,着力加强执法人员配备,强化执法人员日常管理和培训,通过制度化、多元化、全覆盖的学习培训体系,打造一支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同时,稳步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将更多执法职责赋予基层街道,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执法机制,提升基层执法的覆盖面和响应度。
夯实服务理念,探索综合执法进小区
综合执法进小区是增强基层治理力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旨在构建完善的执法服务体系,积极回应群众需求。浦口区精准拟定执法服务清单30项,通过重构执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流程,在加强小区治理的过程中将执法力量转化为服务资源,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理念革新层面,推动“被动执法”向“主动服务”转型,将传统的“处罚”思维转变为“服务与普法”的工作导向,受到小区居民的喜爱;推动“末端执法”向“源头治理”的转型,形成“预防为主、服务为先、综合治理”的工作模式。机制创新层面,探索构建“六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张问题清单”“一场议事会”“一次性告知”“一次风险评估”“一次整改提醒”“一场联合整治”,确保治理闭环,推进综合执法赋能小区治理,同时也为平安韧性小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作者吴秋怡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杨静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研究”(23ZXZA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综合行政执法条块协调机制优化研究”(24CZZ05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