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事关中华文脉的赓续和发展,擘画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校准和把握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着力点,系统谋划、精准发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赓续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切实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必须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培根铸魂,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驱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鼓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革命文化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要把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同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统一起来,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红色底蕴,从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凝心聚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从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稳步前进。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谱写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既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也要辩证对待外来文化,不可盲从盲信、照单全收。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坚持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这一“不变”的定力,也要充分激发更多“变”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夯实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这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着力构筑网络绿色屏障、安全屏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前者为后者铸魂,后者为前者赋能。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必须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抢抓文化发展机遇,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文化叙事的方式和载体,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建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国以才立,文以才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以更加主动的作为肩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助推文化软实力得到新提升。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肩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题中之义。要加强国际传播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形成与我国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西方理论终究无法准确阐释中国,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要摆脱“言必称西方”的思维方式,破除话语层面的“西方中心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把中国道路的定义权、中国精神的阐释权、中国形象的塑造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方能占据文化传播和舆论斗争的制高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传播产品,运用好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贴近国外不同受众的需求,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把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充分转化为话语优势,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本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2024年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路径研究”〈24&WZD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