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项目管理
政策制度
资料下载
重点智库
社科动态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聚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贡献度
发布时间:2025-08-05 09:30:00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繁荣的关键力量。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重塑,哲学社会科学亟须超越书斋、创新发展,通过提升对时代的贡献度,成为破解社会发展现实难题的“思想引擎”。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贡献度本质上就是能否在感知历史机制、回应时代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引领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面临“书斋思维惰性”“理论滞后实践”“学科壁垒固化”“成果转化不畅”等现实困境,提升时代贡献度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以理论创新彰显学科引领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价值不在于数据之新,而在于思想之深;不在于工具之繁,而在于理论之新。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要提升学科贡献度,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理论研究上实现突破,不仅能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时代发展进行理论阐释,更要能提出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学术思想,为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深化理论创新,首先,要面向中国国情、基于中国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意味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独立自主,更意味着必须“从中国大地出发、从中国问题出发”。其次,要注重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发展本土化理论,例如,政治学可以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模式,社会学可以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结构的分析工具,也可将“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生态哲学研究。再次,要坚持理论的开放性。哲学社会科学应直面挑战、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不断吸纳新兴学科的成果,吸收国外优秀理论成果,更新传统理论。

以问题导向重塑学科研究范式。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解释力危机”:传统学科以“概念演绎”“体系建构”为核心,已难以回应数字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算法歧视等新型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范式向“问题驱动”转型。一是哲学社会科学要明确学科定位,增强服务意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是,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知世界”,还要“治国家”,即需要为社会治理、政策制定和人类福祉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还承担着服务社会、引领思想、塑造价值的重要使命。二是要以重大现实问题牵引学科建设。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性的核心路径在于主动回应国家战略、民生关切和全球性问题,为政策制定、社会治理和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三是要研判学科前沿、捕捉新兴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可以通过跟踪学术动态、利用技术工具、紧扣社会现实和推动跨学科协作,敏锐感知时代脉搏,快速提炼具有前瞻性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议题。

以交叉融合拓展学科发展边界。当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通过跨学科融合提升时代贡献度。唯有打破学科壁垒,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诸多新兴与前沿领域抢占理论制高点。学科发展边界的拓展,其一,要建立交叉研究机制,鼓励学者开展跨学科研究。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社会问题。例如,社会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研究气候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其二,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与研究领域。新兴交叉学科通过整合多学科理论、方法和议题,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回应技术革命、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伦理、数字经济、气候治理、全球公共卫生等逐渐兴起。哲学社会科学应与时俱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其三,要整合学科资源,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和团队,开展联合研究。例如,建立“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或“数字经济与治理研究院”等交叉学科研究中心,聚焦新兴议题开展协同攻关。

以评价改革激发学科创新活力。评价不仅是管理手段,更是价值导向与学科生态调节器。当前,亟须通过评价体系的重构,破除“唯数量、唯期刊、唯帽子”导向,激励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回应时代命题、服务社会发展、推动理论创新。第一,明确评价的战略功能。评价改革应从战略层面明确其功能转变,要从“评业绩”转向“促创新、促引领”。通过强化贡献评估,引导对“话语影响力”“政策转化”等的重视。第二,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破除“唯论文”倾向,将政策建议、智库报告、公共科普等非传统成果纳入评价体系;兼顾理论与实践贡献,成果评价中不仅要重视理论创新,还应关注其对社会治理、政策制定和公众认知的贡献;长期性与短期性相结合,为长期基础研究和短期应用研究设定差异化评价标准。第三,建设动态与开放的评价体系。引入同行评议与社会反馈,例如,结合专家评审与公众评价,综合评估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动态调整评价指标,例如,随着数字经济兴起,可增加对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权重;实施开放性成果认定,例如,可认同开源数据集、数字平台、交互式研究成果等新型产出形式,包括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可视化平台等。

以成果转化打通学科应用链路。如果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实践,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我国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成果的实践转化率较低,许多政策建议仍只停留在学术论文层面,未能转化为治理效能。大力推动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贡献度的关键。一是要搭建多层次成果转化平台。做强专业化智库,持续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完善公众传播平台,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知识;拓展行业应用渠道,稳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商业实践或社会服务。二是要加强成果转化的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强成果转化的精准性和效率。建设开放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数据库,供政府、企业和公众免费使用。还可以建设多类型的数字化转化平台,包括创建专家数据库、成果案例库、政策模拟实验室等线上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需求方与专家的智能匹配和成果的快速检索。三是要强化转化过程中的多主体协作。包括政府与学术的联动,通过定期政策咨询会、联合课题组等方式,畅通学术成果与政府需求的对接。(作者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汪 霞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