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1978年生,江苏徐州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儿童艺术通感的心理美学研究”(09CZX047)。
以儿童为专门研究对象,对艺术通感进行全面的心理美学解读具有理论和应用层面的双重意义。在理论层面,专门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艺术通感的研究,不仅是对以往艺术通感研究的必要补充,有利于将艺术通感的研究推向深入,也是对我国美学、儿童审美心理研究的有益补充,为更全面地理解儿童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应用层面,儿童艺术教育领域中,反映了人类多种感官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通感”正在受到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并被视为实施课程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幼儿园阶段的艺术教育多以综合教育的形态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本门类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因此,该研究将有利于对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与建构,为儿童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具体的指导。
主要研究内容:(1)对前人的通感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在此基础上逐渐厘清通感研究的不同类型和指向,进而对艺术通感进行深入地心理美学解读,揭示艺术通感的内在规定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本立场。(2)以五至七岁的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儿童艺术通感的外显特征、内在发生等进行全面的描述与解读。(3)在对儿童艺术通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儿童艺术教育理论的革新和实践的转变提出建议。
王丽认为:(1)儿童的艺术通感外在表现为不同感觉之间的联通、转换、综合,其本质是通过心灵的作用而超越感官局限实现与整个生存背景的共鸣。儿童的心灵就像是一面明镜,当某种感官发出的光芒投射到其中,借由心灵的统合便形成了与其他感官的贯通,我们在现象层面上即看到是不同感官的相互作用;而心灵之镜子的背后和其基座是人类与个体全部的生存背景,这些背景无时无刻、或隐或显地影响着镜面折射的内容和方向。(2)只有对儿童艺术通感现象进行深入地解读,揭示其内涵、本质、价值、机制等等,才能够超越对通感现象的描述而拥有了解读一切现象的思想根基;有了这样的思想根基,与艺术通感相关的艺术教学设计才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因此,在深入理解艺术通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儿童艺术教育符合儿童审美心理规律,是我国儿童艺术教育深化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王丽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审美心理学、儿童艺术教育、美学等。近年来,她参与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在《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参编《中外戏剧欣赏》(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等教材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