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契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应聚焦区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将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效益,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顶层设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顶层设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指导,政府应统筹规划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平台搭建、规则制定、环境营造,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
完善政策及保障体系。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优秀城市及地区的经验,系统分析其文化产业定位与发展布局,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工作重心及预期效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国土、财政、文旅、规划等部门力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供启动资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文化金融产品,对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创意方案等进行科学评估,降低文化企业融资门槛。利用旧厂房、老街区进行文化创意改造,满足文化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调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对区域文化资源、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要素进行评估,找到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及可串联的发展产业链;根据区域资源特性划分功能区,明确不同区域的核心产业,完善商业、文娱、休闲等服务;将不同功能区、特色产业链相互串联,构建文化产业网络,强化联动效应。区域之间可建立文化合作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开发等方式共同开发文化项目,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挖掘文化资源,拓展经济增长空间
特色文化资源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应深度挖掘并提炼核心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构建创意文化符号。
系统收集与整理区域文化资源。组建由文化学者、社会学家、设计师、市场运营专家等构成的跨学科文化交流团队,负责对区域文化进行记录、收集。采用田野调查方式深入村落、街巷,深入群众中沉浸式感受特色文化,并将收集的资料、素材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可检索查询的文化数据库,为后续文化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提炼核心概念及符号,打造文化品牌。以区域文化资源为核心打造原创文化IP,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漫、小说、动画等形态的故事体系,并开发文创、虚拟偶像等产品,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同时,利用品牌影响力拓展餐饮、住宿等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动能。此外,借助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智能交互等技术,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游客可利用智能设备感受文化活动、特色节日庆典,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层面感受文化魅力,拓展区域经济增长空间。
加强人才培育,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优秀人才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原动力。考虑到文化产业对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要求较高,除应提升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外,还应着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培育专业人才。高校应围绕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增设“大数据+文化”“IP运营”“交互设计”等课程,提高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与企业合作共建文化产业学院或开设“订单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导师负责课程内容教学,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开展相关工作。针对在职工作人员,可组织开设短视频制作、虚拟仿真场景开发、数字营销等内容的培训课程;或设立大师工作室,以师徒制形式传承传统技艺及文化,并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对文化进行创意改造,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引进政策,优先解决落户、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确保其安心投入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增强归属感。鼓励企业以股权、期权、分红等形式激励更多人积极参与文化创新,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公共文化服务赋能江苏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5ZHC036〉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成果得到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