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项目管理
政策制度
资料下载
重点智库
社科动态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将劳动教育融入协同育人
发布时间:2025-09-25 10:17:00

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转型交织的背景下,破解“一老一小”服务难题成为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方向。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构建校政社协同育人机制,纵向衔接大中小学各学段,横向贯通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与社会服务链深度融合。这一实践既精准回应现实需求,也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理论逻辑:劳动教育创新的三维重构

价值重构:从工具理性到社会责任涵育。新时代劳动教育需突破工具理性局限,回归人的全面发展本质。学院立足计算机学科特色,将技术能力与助老携幼的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技术开发与服务实践中理解技术伦理、感知社会温度。以学生研发的老年人防诈模拟系统为例,该系统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产物,更承载着代际关怀的深层价值。在此过程中,科技向善理念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实践,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得以自然涵育。

内容重构:模块化课程的知行转化机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技术实践—素养内化—职业发展”递进式课程体系。技术实践模块将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痛点转化为技术开发课题;素养内化模块通过沟通技巧与标准化服务流程培训,强化团队协作与职业认知;职业发展模块引入企业导师资源,推动劳动成果向双创项目转化。三者有机衔接,既遵循“实践—反思—提升”的教育规律,又实现知识应用与生涯成长的深度融合,形成知行合一的育人闭环。

方法重构:五维协同的生态化育人模型。依据协同治理理论,构建“问题导向—思政融入—专业强化—创新激发—职业衔接”五维实施路径。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社区导入真实需求,中小学成为实践场域,企业参与成果转化,高校统筹协调资源。五维主体协同发力,推动劳动教育从单一校园场域向全景式育人生态跃迁。例如,社区银发课堂与中小学科技中心的联动实践,既破解了教育场景封闭性问题,又形成了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良性循环。

实践突破:数智化赋能劳动教育的三重变革

场域延伸:虚实融合的育人场景重构。借助数智技术,劳动教育突破物理边界,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实践场景。线下,学生在社区开展银发课堂活动、组织安全演练;线上,通过虚拟现实模拟火灾逃生场景、开发适老化工具远程调试系统。虚实交融的场域延伸,既拓展了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又通过数字化追踪优化育人效果。全流程数据化实践体系的构建,显著提升了劳动教育的精准性与持续性。

形态升级:智慧服务的专业赋能路径。重新定义劳动教育内涵,将专业能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方案。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发智能出行导航系统,破解老年人公共交通使用难题;软件专业团队设计安全逃生程序,助力中小学安全教育。这种基于在地化需求的实践探索,推动劳动教育从体力服务向智慧服务跃迁,构建了专业知识与社会治理双向赋能的创新模式。

评价转型:终身发展的素养培育体系。构建过程性、成果性和增值性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通过大数据追踪服务轨迹;成果性评价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社会效益;增值性评价量化学生素养提升度。相较于传统学分考核,这一体系突破了单一维度,使劳动教育升华为塑造职业价值观、培育社会责任感的终身教育载体。

治理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振

需求转化:基层治理的教治联动响应。针对基层治理中需求识别滞后、专业力量薄弱等难题,学院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将社区适老化智能改造、儿童安全教育等社会需求转化为教学实践项目,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发的适老化工具、设计的儿童安全课程直接惠及社区老年人和中小学生群体,以社会痛点牵引技术方案落地,再以实践成果解决现实问题。传统劳动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得以破解,基层治理现代化亦获得人力资源与技术方案的双重支撑。

技术赋能:数字平权的治理实践突破。构建老幼协同服务模式,老年群体通过智能培训提升数字生存能力,儿童群体在编程启蒙中培育创新思维,青年学生则在技术应用中淬炼职业使命感。更为重要的是,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入,使劳动教育升华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治理工具。以老年人数字适应能力提升为例,开发银龄数字助手系统,通过语音交互简化操作流程、利用AI算法识别使用障碍点,并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这种技术赋能下的治理创新,通过技术包容性设计弥合了代际数字鸿沟,将专业实践转化为普惠性公共服务,使数字红利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

生态共建:多元协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依托校政社共建的实践基地,形成高校与社区、中小学、企业协同联动机制。师生研发的老照片修复系统、防诈情景模拟工具等数字化成果,在服务“一老一小”中同步转化为科创项目,开发课程被中小学常态采用。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可将适老化智能改造项目纳入社区建设方案,科技企业参与产品市场化开发。多元主体在协同创新中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通过劳动教育构建驱动区域治理现代化的持久动力。

(作者为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本文系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精准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679〉、2025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委托研究项目“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机制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CXM-B-20250702〉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杨 惠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