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推动我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前列
发布时间:2022-07-18 09:23:00

图为会议现场。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高位谋划、统筹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今年4月印发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明确,至2025年,我省将基本完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任务。届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将成为江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鲜明标识和闪亮名片。

7月14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洪银兴、李维新、贺云翱、阳建强、张鸿雁、鲁安东等6位专家学者,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城市建设、文化研究等不同方面,为促进我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走在前列贡献智慧、建言献策。

洪银兴:

加强长江经济文化研究

“长江文化的江苏内涵要体现江苏价值,也就是江苏文化的自信。”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洪银兴聚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建言江苏通过对长江经济文化的挖掘和建设,高质量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前列。

江苏的长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洪银兴特别提到其中的经济文化。经济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念等。

“文化是道德观、价值观的体现。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不仅是指法治环境,还包括文化环境,如创新文化、企业家文化等。”在他看来,研究长江文化,特别是江苏段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文化遗产上,还要注重创新文化、企业家文化等方面的挖掘和建设。

洪银兴认为,江苏历来崇文重教,沿江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高,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也强,可以适应每个时期的先进产业要求。

另一个“文化基因”是江苏的企业家文化,即企业家就地创办实业的文化,以及他们身上具有的社会责任、价值情怀和创新精神。洪银兴举例说,民营企业家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还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桑梓,影响深远。除了张謇,常州的盛宣怀,无锡的荣毅仁,南化的范旭东、侯德榜等,其共同之处是就地办实业,同时热衷捐资办学等公益事业。

江苏沿江经济发达,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洪银兴认为,对民族企业家文化、民族工业文化的研究,是江苏长江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命题。长江文化公园是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契机。目前,江苏沿江地区对诗词、文章等文化遗产的挖掘已经很充分,但对于经济文化的研究和挖掘还不够深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就是以文化人,把江苏的企业家文化挖掘出来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过去我们讲一个城市,讲的是基础设施建设,而今天讲的是包括经济、生态、文化价值结合的现代城市价值。所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实际上是在提升城市的价值,应该做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与生态的融合。”洪银兴说。

洪银兴建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挖掘江苏地区近代经济文化,并利用博物院、公园、文化景点改造提升,把全省各地文化公园建设串起来,形成江苏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从而使江苏沿江形成国家级的长江文化走廊。

李维新:

讲好长江生态文明江苏故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要求,也是国家以长江为发力点、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维新研究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走在前列》为题,就如何弘扬新时代长江生态文化进行阐释。

李维新首先以一组数据直观展现长江江苏段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优势。目前,江苏已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7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沿江八市20个、占74%,生态文明建设居全国前列;清理整治596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和117个非法码头,腾退岸线60.3公里,依法关闭4600多家低端化工企业,压减沿江化工园区至19个,排查溯源1.57万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共抓长江大保护成效凸显;去年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总体为优,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断面占98.3%,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经济带江苏段物种数达到6903种,比去年增加857种,东方白鹳、马口鱼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沿江分布区进一步扩大,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

“长江江苏段水资源丰沛,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大家的努力,江苏段的生态成色更足、底色更亮。”李维新同时提醒,江苏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尚未根本改变,长江生态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

长江在江苏省境内岸线总长1169公里,沿江八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2%,GDP约占全省的80%。“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让一江碧水成为助力江苏段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源泉。”李维新就如何彰显江淮特色,讲好长江生态文明江苏故事给出五点建议。

一是聚焦生态立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整体推进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加快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维持水系的完整性和通畅性、水质的良好性、生态的多样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二是彰显江淮特色。凸显长江是“母亲河”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这两个核心要素。统筹好、发挥好长江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

三是强化生态修复。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江苏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进沿江八市实施方案细则出台。严格落实江苏省及沿江八市“三线一单”。

四是坚持协同共管。如加大水源涵养区水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力度,持续开展水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构建河湖绿色生态廊道,防止以公园建设替代生态修复;开展湖库底泥清淤处置及水生态修复研究。

五是严守长江保护法。推进长江保护法贯彻落实;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区(局部)、环境污染区(局部)等,因地制宜分区修复与治理;协调好文旅路线与保护区的关系,在国家文化公园参观展示安排上,应注意避让生态核心保护区。

贺云翱:

展现长江文化的特点和地位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工作,首先要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贺云翱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展现长江文化的特点和地位》为主题作报告。

“文化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在灵魂。”贺云翱认为,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代表的都是独一无二、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其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首先要展现长江文化的特点和地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诞生地,开启了东亚‘农业文明’的先河,同时也是大运河文化的开启地,为形成江河南北协同的中华一统作出过重要贡献。”贺云翱认为,长江文化形态丰富多彩,应更加重视统筹与协调。

贺云翱表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做优分层规划。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好不同层面相互衔接的规划,调查研究方面也要坚持多学科参与,比如考古学、历史学、文旅融合、城乡建设、水陆交通、自然资源等不同学科。

其次要注重体系建构,推进城际协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同于地方性文化建设规划,它更加重视文化体系及文化标识的梳理与建设,更加注重跨省区、跨城市的协同,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协同合作。在此过程中,要兼顾物质精神、布局城市乡村。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内,江苏有着长期积累的文化建设成就,如何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文物存量包括古代文物、近代文物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形成的革命文物,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交通遗产、文化景观、世界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博物馆、考古遗产、风景名胜区等。在摸清“存量”的基础上,做好“增量”也是一大挑战。贺云翱建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一定要有一个集中展示长江文化的博物馆、专题馆,包括文化标识性的建设项目、长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系统建设等,这就如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大运河博物馆”一样,可以充分凸显江苏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未来产生广泛且持久的影响。

江苏各沿江城市特色亮点不同,需要彰显自身特色。在此过程中,既要立足文化主旨,统筹五位一体,推动各行各业参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要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与长江流域各省、长三角各省市加强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挥江苏优势,展现江苏作为。

贺云翱建议,深入开展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长江文化资源数据库;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项目谋划,加快制定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深入提炼江苏长江文化的精神价值,加强长江文化相关题材的文艺创作;推进长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弘扬;在沿江城市选择建设若干“长江文化客厅”,以点带面,形成长江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讲好长江文化故事,推动长江文化走向国际。

阳建强:

打造有特色的城市滨水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滨水区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特色区域。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阳建强教授以《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建设与特色塑造》为主题,对当前江苏滨江城市的规划建设如何打造特色亮点,提出自己的思考。

当今世界,很多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放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文化内涵及经济地位,成为城市的热点地区。”阳建强认为,在滨水区更新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净化、绿化、美化等生态环境工程外,还要将文化提升至战略高度,强化顶层设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通过对既有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文化潜力的创新开发,塑造富有个性的城市文化生态系统。

“天际线塑造”,也是他特别强调的一个话题。“滨水水面属城市开阔地带,由众多滨水建筑构成的天际线,成为展现滨水区景观风貌的重要因素之一。”阳建强说,鉴于天际线景观所呈现的是迎水面的建筑全景,设计中必须有一个基于总体层面的考虑。他以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为例,指出它们通过与整个城市的联通与改造,既展示了城市的活力,又把历史、现代与未来很好地联结起来。

南京滨江,见证着从长江天堑、水运港埠、生产岸线到生活岸线的变迁。“如何通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展现这里多层级、不同时期的文化,这非常关键。”阳建强认为,南京滨江地区与其他城市滨江地区相比,可概括为五大特征:宽度多变、洲岛多布、岸线多折、江山多娇、文化多元。“八卦洲、潜洲、江心洲、绿水湾、幕府山等自然景观与长江沿线的人工建成环境交替分布,以及南京滨江景观在水平面上宽度的不断变化,造就了南京滨江多层次多节奏的独有胜景。”

对于南京滨江总体定位,阳建强提议,“在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和格局优先的前提下,要将南京长江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融入滨江新的发展和建设之中,营造世界级的滨水魅力区域和人文活力岸线。”南京滨江可以打造为一个历史悠久、古今辉映的璀璨文化长廊。“南京长江大桥下最近建成的景观桥,成为网红打卡点。这几年对南京长江大桥结构的维护、加固,以及长江沿线景观岸线的梳理,使这个地区重新焕发魅力,并且很好地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阳建强同时还以南通唐闸为例,说明近代工业城镇保护和再利用的成功做法。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工业遗存,大生纱厂、纺织学校,还有工业配套的居住生活设施和传统民居等。如今,这里通过活化复兴和产业转型,由原来的工业城镇,转变为具有鲜明工业文化特征、居住环境和谐舒适,又兼具商业、文化、休闲和娱乐等功能的综合区域。

阳建强总结说:“构建自然、健康、生态与可持续性的滨水生态环境,要运用城市设计理论方法对滨水地区建筑、重要视线廊道还有区域的天际线进行科学、系统的引导。通过有效的规划引导和有序的城市更新行动,将水域跟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人的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更好地结合。”

张鸿雁:

创新织就最美长江繁华画卷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离不开文旅融合。如何发挥长江沿线地区文化底蕴与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水陆联动、江城互动、跨江融合,打造江、山、人、城融合共生的美好景象?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张鸿雁以《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战略创新》为题进行详细阐释。

建设国家公园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目前世界上已有1200多个各类国家公园,累积了不少国际经验。比如英国带动城镇乡村的发展、日本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活化等。但张鸿雁强调,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不同于以往的国家公园,“两者起源不同,保护类型不同,基因文化不同,国家文化公园在世界范围内是中国创造的,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更加讲求‘还生态、还文化、还园于民’的理念。”

具体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打造,张鸿雁说,江苏位于运河、长江的十字交汇点,叠加了两大文脉、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同时身处长三角城市群,有空间格局凸显、经济实力雄厚、江韵特色浓郁、文化输出自信、文旅资源禀赋等优势。

如何创新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张鸿雁建议,从创造循环型长江水岸城市和社会、坚持六精准系统性原则、创新长江美学、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等方面着手。不仅要把文化资源调查、整理、提炼出来,还要把它变成城市文化资本,进行再生产,创造长江文化永续发展动力。

一方面,江苏要有绘就“最美长江繁华画卷”的整体意识。以长江为轴,以两岸山水为画台,以地方的自然与文化记忆为笔墨,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两岸作为艺术品来打造。另一方面,要彰显地域特色,不能一张“面孔”示人,沿江八市的城市立面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张鸿雁建议,通过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长江文化内涵挖掘、长江文旅融合示范、山水江城一体发展等八大重点工程展示江苏作为,建立江苏“长江自然与文化基因库”,推出“十字交汇”黄金水道遗产旅游线路和重大文化地标、建构长江文化的世界文化身份识别系统等重点项目。

他提醒,在两岸融合、文旅融合、自然与人文融合、江城一体和城市更新与美学融合,画出“最美的画卷”的同时,规划上要遵循“九原原则”,即原文化根柢、原生态结构、原地点精神、原文化肌理、原住民生活方式、原地材料使用、原空间样态、原乡愁守望、原有集体记忆,把最有中国底色的空间挖掘出来。

鲁安东: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长江

互联网快速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长江文化同样需要创新表达方式和路径。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剑桥大学牛顿基金学者,国际建筑师协会公共空间工作委员会委员鲁安东围绕“数智时代的长江”,对长江作为大数据时代“文化基础设施”的功能进行展望。

鲁安东介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世界多国和国际组织都在开展面向人类文化遗产记忆与活化的项目,如美国数字记忆、德国国家文化遗产科研数据基础设施、欧盟数字图书馆、欧洲时光机等。这些标志性项目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在记忆塑造、身份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上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数字时代,借助新兴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繁荣学术研究、促进文化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需求。

“长江文化跨度巨大、丰富多样。长江海量的文化资源带有复杂时空信息,转化为文化大数据资产需要自己的数字化标准与平台。”鲁安东说,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还是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都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记录成各种数字资源,包括图像、视频、音频、3D模型等形式,配合各种数字化的知识文献资源,共同构成一种新的文化遗产表现形态——数据态。这种数据态不仅记录和再现了文化遗产的本体特征,也实现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二次编码表达。但目前,这些新型的大数据资产尚未转化为可深度利用的数据要素,其内含的民族精神、表型符号、文化基因和历史知识,尚未得到全面的语义化标注、智能化分析、可视化展现、关联化发布与精准化服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各种新兴数字技术解决以上问题,既是数智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字化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繁荣发展数字文明的必经之路。

“由江苏来牵头对数智长江进行整体性建构最为合适。”鲁安东认为,江苏在讲好未来长江故事上有良好的文化支撑、科技支撑与产业支撑,可以发挥江苏高校和企业在数字人文、人工智能、3D可视化、智慧城市、历史地理、信息管理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江苏文化数字化建设能力、公共文化数字化内容的供给能力、数字化文化消费能力的优势。此外,整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社会文化资源,依托中国数字人文机构联盟,江苏沿江八市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建立数智长江联盟,并逐步拓展为长江全线联盟,完全可以打造全世界第一个以河流文明为主题的大型数字文化项目。

鲁安东提议,江苏尽快以数智长江为载体,率先探索数字文明建设路径、探索数字文化技术标准。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搭建长江文化时空大数据系统,以数据库和智能计算机为基础,建设数智化长江,促进人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同时激发文化遗产在游戏、电影制作、设计、旅游、教育和广告等产业的创新应用。此外,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用长江文化故事推动全球河流文明的交流互鉴。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洁 顾星欣 实习生 陈昊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