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大抢救
发布时间:2013-11-22 12:55:00

  “全部发掘完了!忙乎了这么多年,发掘出了10万多件文物!”10月18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钻探部主任乔保同向记者谈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抢救工作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眼下,丹江口大坝已经加高至176.6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按照计划,明年10月就要试通水。也就是说,丹江口水库现在就要开始蓄水了。

  一 与水“抢”文物

   

  水库要蓄水,干渠要通水。水库淹没区文物全部发掘了吗?总干渠所涉及的文物都发掘搬迁了吗?

  “无论是库区还是干渠沿线,所涉及的文物点已全部发掘完毕。”乔保同虽显得有些疲惫,但依然难以掩饰其内心的喜悦。

  乔保同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个典型代表。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本信告诉记者:“毕竟我们亲历了一项世纪工程,再苦再累也倍感自豪。”

  南水北调工程,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早在1952年10月,毛泽东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开工。

  该工程除了加高原有的湖北丹江口大坝,建造途经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长达1431.97公里的总干渠,实施数十万移民大搬迁外,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水“抢”文物。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发掘保护任务与通水期的紧张较量之中,数万名文物工作者打了一个漂亮仗。他们面对前期资金困难、底子不清、人力物力匮乏等困难,积极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抢救发掘任务。

  金秋十月,丹江河畔,轻风拂面,涟漪微起。举目望去,繁忙而喧嚣的大发掘场面已成昨日记忆,星罗棋布的坑穴因回填而不见踪影。所幸的是,记者依然在一个个工作室内,见到了埋头苦干的考古工作者,他们正在对文物进行修复、研究、汇总,并撰写研究报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唐红丽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