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协同创新”可谓高校最亮眼的词,各地高校以此为抓手,掀起一股智库建设的新浪潮。高校建设智库具有哪些优势,将面临怎样的问题?如何提高高校智库建设的效率?怎样让高校智库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本报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政策利好:指明高校未来发展方向
智库最早出现于二战时期的美国,是指战争期间美军用来讨论作战计划的密室,后来泛指一切以政策研究为己任、兼顾影响公共政策和舆论的政策研究机构。高水平现代智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今年5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贡献。她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王裕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队伍十分庞大,他们历来重视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中央提出加强高校智库建设,是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明确了高校发展的思路与方向,使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研究工作更加贴近实际。
建设优势:专家资源与长期战略性研究
现代社会,国家发展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决策难度也相应增加。我国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力军和各学科人才聚集的高地,其社会服务职能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在西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刘兴全看来,个中原因是学术界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成果转化不足。虽然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但大部分只是搁到书架上、放进书柜里、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高校智库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连接高校研究与政府需要。他向记者列举了高校建设智库的三个优势。一是人才优势。高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其他单位无法比拟。二是学科优势。高校有着宽广的学科覆盖面,尤其综合性大学在各领域有着综合性、全方位的学科支撑。三是高校一直重视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除了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传承有关,也自然地跟国家需要相结合。现在提倡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更加符合国家发展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侯定凯则认为,建设高校智库,源自两方面的需要。一是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理性化的需要。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政府决策需要倾听更多不同声音。一般情况下,政府部门有自己的智囊或者专门的咨询团队,但是这些机构或人员所从事的多是应急性、短期性研究,缺乏足够多的长期战略性研究。高校拥有不同学科的专家,他们中的许多人长期从事某个领域问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相关数据,展开趋势性分析与研究具有明显优势。现在政府机构也经常邀请高校专家出谋划策,但是发出的只是个别人的意见,具有临时性特征,并不是一个团队系统、严谨的研究成果。所以高校智库所发挥的作用,与官方智库可以形成互补关系。二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科研工作越来越强调为社会发展服务,而高校智库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发展之困:信息沟通不畅
出于决策科学化和高校服务功能完善的需要,我国开始重视高校在政府决策中的智囊作用,鼓励高校智库发展。但是面对庞大的决策需求市场,高校智库提供与之匹配和有影响力的政策研究支撑,尚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