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项目阶段性成果:新形势下对台传播观念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3-12-11 14:16:00

  对台传播观念是指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对台传播活动的目的、意义、规律的抽象认识和总结。对台传播观念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政府处理两岸关系的战略部署和基本方针,同时又受到传媒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对台传播的观念应作出适时调整,以适应新情况和新要求。

  两岸关系发展带来对台传播新课题

  审视60多年的对台传播史,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9年的隔绝对峙阶段、1979—2008年的开放交流与反复阶段、2008年以来的和平与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对台传播的观念各不相同,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从1949年到1979年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两岸处于基本隔绝状态,两岸关系也一直被视为解放战争的后续阶段。这一时期,在“统战宣传”对台传播观念的支配下,对台传播以广播为主要手段,配合“空飘”、“海飘”和架设高音喇叭进行对台“喊话”。由于天然的海峡隔阂,广播是当时唯一能够跨越海峡传递信息的媒介,广播媒介在对台传播中受到了充分的重视。

  自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两岸进入开放交流阶段,大陆对台政策发生了巨大转变,在“实现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战略指引下,对台传播活动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台传播策略转变为沟通两岸信息、服务台湾民众、增强文化交流的传播策略;两岸传媒的交流与合作也呈现日渐扩大和深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传播内容与渠道也日渐多元化,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在对台传播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总结这一阶段的对台传播观念,可以概括为“认知认同”的观念。主要表现在:1.在对台传播中逐渐淡化意识形态的偏见,客观地展现大陆和台湾各自的社会现状,特别是让台湾民众了解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大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以消除两岸之间的敌意和误解,向台湾民众展示真实的大陆形象;2.强调海峡两岸之间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和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以培养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为对台传播带来了新的课题。

  首先,在巩固两岸现有经贸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稳固的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协调两岸的观点、意见和立场,以消弭双方的内部差异和矛盾,建立起合理高效的制度安排。从这一点来看,新时期对台传播在构建两岸交往平台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

  其次,民间力量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期后,两岸交流已经从“精英时代”走向“全民时代”。在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视野下,深化两岸的民间交流,需要解决社会接轨、利益联结以及建立互信机制的问题。因此,在对台传播中,需要对两岸社会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传媒界需要更敏锐地把握两岸话题中的公共领域,以更高的智慧推动两岸民众交流机制的常态化。

  再次,在深化交往的基础上培养两岸的集体认同。集体认同的实现,需要跨越两岸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也需促进两岸间长期的文化交流。因此,在当前对台传播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两岸间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对台传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建构基于“交往与对话”的对台传播观念

  基于当前两岸形势的变化及两岸交流的一系列问题,理论界进行的研究主要以“群际接触”与“建构主义”两种理论为依据。其中,“群际接触”在消除隔阂、减少误会、澄清事实、增进了解、增进两岸互信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当对方群体因顾及自身利益而不能兼顾该群体利益时,则不利于群际关系的发展。而“建构主义”则要求在包容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价值基础上寻求共同利益、共同历史和共同价值。

  从这两种理论视角出发来思考当前对台传播的观念问题,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信息沟通的不畅,导致两岸间存在着大量的误解、偏见和刻板印象。要降低乃至消除这些误解、偏见和刻板印象,离不开“群际接触”,通过两岸各层面的接触和交流,来消除偏见与误解,降低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在正视两岸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这一基础之上,以一种“建构主义”的思维求同存异,寻求共同利益、创造共同价值,乃至创造共同想象,有助于提升两岸集体认同。不管是“群际接触”还是“建构主义”,都离不开双方的交往与对话,笔者认为,“交往”与“对话”的观念,应当成为对台传播的基本观念。

  首先,在当前对台传播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台湾民众不同的现实关切和心理需求。在对台传播中,大众传播媒介应更注意对两岸共同关注话题的挖掘。在传播方式上,应考虑受众的接受习惯,探索多元化的节目方式,同时,注意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

  其次,在对台传播中要重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以促进两岸间开展交往与对话。大众传媒不仅应当承担信息传播的功能,更应以各种形式为各种学术团体、宗教协会、商业协会等组织提供话语平台,以促进两岸民众、组织间的交往和对话,培育两岸民众之间的共同利益。

  最后,对台传播需探索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在两岸民众的交往和对话中,新媒体的作用正日益突出,尤其在涉及两岸共同关注的话题上,互动效果明显。新媒体的使用,使两岸民众的交往和对话突破时空的限制,使这种交往和对话比以往更加广泛和深入,而基于某种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新媒体的传播群体,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传递影响力、信任和情感联系。因而社会化媒体在对台传播中的应用,有待于深入挖掘与研究。

  (本文系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费·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13SKGC-QG09)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君昌   编辑:朱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