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政治哲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政治哲学正在成为中国政治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综观2013年国内政治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政治哲学的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成果也颇为丰硕。
正义理论
正义理论是国内政治哲学界关注的核心理论,总体说来,关于正义理论的研究有两个趋势:一方面,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性别正义、代际正义和全球正义等正义理论的新兴领域日益引起重视。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仍然是国内政治哲学界关注的核心。一方面,《罗尔斯论文全集》与新译的《万民法》中文版已经出版。罗尔斯的学生萨缪尔·弗雷曼所著《罗尔斯》的中译本也已经出版。另一方面,国内学界发表了不少关于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如《罗尔斯正义理论流变及其论争研究》和《罗尔斯正义论方法论研究》等。
有学者研究了南茜·弗雷泽和艾利斯·马瑞恩·杨等女权主义者的理论,认为弗雷泽的性别正义观为左派的政治斗争以及女权主义等新社会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批判武器和实践指导,同时在杨那里,女性所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父权制。正义理论不但有共时性维度,而且还有历时性维度,代与代之间是否也要讲正义原则呢?这是代际正义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有学者认为“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代际正义之于代内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蕴含着代际正义的价值取向。此外,全球正义理论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有学者认为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观念将每个人作为道德关怀的终极对象,然而在面对全球贫困问题时,它所体现的彻底平等主义并不像功利主义的最大化效益原则那样有效,还有学者论述了全球环境正义如何可能的问题。
围绕分配正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姚大志教授和段忠桥教授围绕分配正义问题在《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刊物上展开了多个回合的激烈论争,焦点在于我们为什么需要分配正义、平等的含义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应得等问题。
平等理论
美国法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于2013年2月14日离世,《政治思想史》推出了纪念专栏,《中国社会科学报》和《深圳特区报》等报刊也刊发了相关消息。有学者探讨了德沃金调和自由与平等的努力,认为德沃金的调和方式忽视了作为自由之基础的个人自主,错误地理解了自由及其价值。有学者认为德沃金提出的“平等的关心与尊重”为当代分配正义理论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其资源平等正是对每个人表示“平等的关心与尊重”的一种尝试。然而,对德沃金的资源平等,无论是作运气均等主义解读,还是按德沃金的原意作日常伦理解读,都有着无法克服的困境。
关于阿玛蒂亚·森的平等理论,有学者认为森在批判以罗尔斯和德沃金等人为代表的平等的资源主义分析路径,以及以理查德·阿内逊为代表的平等的福利主义分析进路的基础上,以人际相异性为起点,建构了可行能力的平等理论,以试图超越平等的资源主义和福利主义分析路径。然而,森的平等的能力分析路径太具开放性,其可行能力平等理论也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澄清的地方。
关于迈克尔·沃尔泽的复合平等理论,有学者认为沃尔泽的复合平等理论并不是要实现社会财产占有的平等,而是希望不同领域里支配性的善不能超越其界限,并且不造成人对人的支配和奴役,同时在沃尔泽那里,在社会诸善中,最基本的善是成员资格的善。有的学者认为沃尔泽的分配正义理论实际上只是深刻理解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的“过渡理论”或“中介”,并未从根本上超越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也有学者认为沃尔泽的复合平等与其说是“复杂的平等”,不如说是“复杂的不平等”。
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也是国内政治哲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一方面,学者们继续引介和阐释西方社群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学者们也试图以社群主义为视角,分析一些现实问题。
除了先前已经出版的桑德尔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公正》和《金钱不能买什么》,《反对完美》和《公共哲学》的中译本也已在今年出版。当代社群主义者将国家与共同体概念相等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理论转变。社群主义通常是多元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从而引起人们的如下疑惑:社群主义是否具有社会批判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沃尔泽的社群主义仍然为社会批判提供了可能。有学者把麦金太尔的政治哲学称为“小社群主义”,这种“小社群主义”是以邻里、村镇或农场等“小共同体”为基础的,它们区别于现代的都市和国家等“大共同体”。
社区情感作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参与感等的结合体,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维度,其与社群主义所期待的共同体在本质上是相契合的。儒家的“自我舍弃”理念与现实社区中广泛存在的公共利益,为社区情感的建设提供了可能。儒家社群主义作为东亚地区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质,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观念形成了鲜明反差,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东亚经济模式”的文化根基和思想基础。
通过上述回顾可以发现,国内政治哲学界对政治哲学相关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我们在引介西方政治哲学的过程中,对政治哲学的方法论鲜有涉及。同时,需要着力构建中国的政治哲学体系,以解释中国在历史转型中所面对的独特问题。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