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现场。
资料图片
从“管脚下”到“管天下”
“中国学生说得出来‘文艺复兴三杰’是谁,就连我10岁的小孙子都知道印象派画家梵高,但外国人搞美术的听我说起齐白石、徐悲鸿都是一脸茫然。”中外文化影响力上的差距令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感到苦恼。
几年前,刘大为与法国一家展览馆联系举办一次中国美术作品展,但在对方给予优惠的前提下,两个月的展览仍需7000万元资金。如此巨额展费美协根本掏不出来,计划只好告吹。类似的事情刘大为经历了不少。他说,5年一次的全国美展成果丰硕,但去日本和韩国的展览,费用全是对方友好文艺团体支付的。“这批油画、国画、版画堪称中国美术精品,但外国人基本看不到。这么好的展览送不出去,还怎么弘扬民族文化?”
但随着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刘大为的苦恼可能会得到解决。扶持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正是这项基金资助的重点之一。
2013年12月30日,酝酿了近3年的国家艺术基金宣告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负责基金的具体实施。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发起,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这项基金,是在国家层面扶持艺术发展繁荣的专项基金。据介绍,国家艺术基金总额在“十二五”末将达到20亿元;“十二五”后,基金投入规模亦不会低于这一数额。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介绍说,国家艺术基金将围绕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征集收藏和人才培养四大方向进行资助。基金的申报主体面向全社会,不分国有或民营,不分单位或个人,只要符合条件就可申请基金资助。
原文化部艺术司巡视员姚欣认为,成立国家艺术基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打破了原有的“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文化资金投入模式,体现了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他说,早在1993年那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就曾提出政府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但一直进展缓慢,这次以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为契机,从“办”向“管”的转变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我国现行文化资金投入模式以政府为主,由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划拨给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由后者安排使用。但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文化行政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资金往往只能在文化系统内部“体内循环”。文化行政部门往往有心“管天下”,但苦于资金规模和地域、部门限制,而只能“管脚下”。
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余蔚平说,传统管理模式以财政直接资助和政府部门管理文化经费为基本特点,存在着文化投入分散、缺位和越位并存,资金管理链条长、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有利于实现管办分离,突破条块分割、部门管理等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韩子勇认为国家艺术基金与原有的财政投入模式不冲突,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关系。他说,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国家管理艺术、支持艺术、资助艺术、推动艺术繁荣的事业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应该说这套体系对我国艺术繁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绩是不容否定的,但这种传统管理模式现在必须改变和完善。
今天中国文化艺术创作生产正在发生巨变。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生产的主体日益多样化和社会化,新型艺术门类层出不穷,艺术传播与消费出现分流分层分群的特点。现在除了国有文化单位之外,还有大量民间的、民营的、个体的文化生产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民营剧团就已超过1万家,数量远远超过国有文艺院团;民营美术馆、民营博物馆的数量也在激增;还有大批以自由职业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家、文学家和美术家。
韩子勇说:“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机制和平台就显得不够用,就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国家艺术基金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而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