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这在《舆地纪胜》、《顺风相送》、《筹海图编》等历史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近来,文学研究者首次对明清别集和相关文献中以钓鱼岛列岛为题材的诗歌进行了爬梳考订。研究结果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领土,文学文献也可以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问题提供佐证。
1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的“《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座谈会”在京举行。据介绍,由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时进撰写的《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将发表在《文学遗产》2014年第1期上。记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钓鱼岛问题再添力证
大量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在15世纪初就已发现钓鱼岛,并将其纳入中国海疆版图。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谢必震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史学界注重收集中外航海地图,新发现的外国航海地图及航海手册都说明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属于中国。
“过去学界比较重视从历史文献的角度论证钓鱼岛问题,对文学文献的重视不足。明清别集和其他相关文献中保存着大量以钓鱼岛为题材的诗歌作品。这些文学文献可以‘文史互证’的方式为钓鱼岛问题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佐证。”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梅新林向记者表示。
罗时进是我国首位对明清钓鱼岛诗歌进行系统清理和考订的文学研究者。据他介绍,这些诗歌以文学审美的方式表现出对钓鱼岛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心理文化认同。其中有不少关于黑沟洋为“中外分界处”、姑米山为“入琉球界”的原注,都是对海疆的明确说明,可与若干历史文献记载相印证。
诗歌是如何证实历史问题的?记者在文章中看到,清人齐鲲的《航海八咏》中有两首诗:“钓鳌人已往,但见钓鱼台。绝岛重重峙,沧波滚滚来。谁邀湖海侣,独占水云隈。应笑披裘者,登临亦小哉。”(其四《钓鱼台》)“忽睹琉虬状,西来第一山。半天峰断续,八岭路回环。海雾微茫里,船风瞬息间。球人欣指点,到此即乡关。”(其七《姑米山》,原注:此山入琉球界)
据罗时进考订,齐鲲于嘉庆年间任册封琉球使官,这两首诗记述其旅程见闻。诗句中的描述正与陈侃《使琉球录》中的描述“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相印证,证实了我国的海疆边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绝非琉球舆地范围,而属于中国。
徐葆光曾于康熙年间任册封琉球副使,在他写于1719年的诗歌中,“南风三日越重崄,钓鱼诸屿随帆漂”,已出现“钓鱼诸屿”的提法,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钓鱼岛列岛”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相近的表达。罗时进指出,这些提法涉及领土归属的重要根据——“命名”。从徐葆光诗歌的个案能够看出,这些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亦具有重大价值,罗时进告诉记者。
“清人诗文中有好几处都对我国海疆有明确说明,比如费锡章《黑沟洋》一诗题注‘中外分界处’,可间接证明钓鱼岛是在我国海域之内。不仅如此,从诗歌入手也可窥见一些历史细节。如在经过海洋分界线时需要‘投牲以祭’,说明那时的国家机器已经比较完备,古人并非不重视海权,而是已经有较为明确的疆域观念。在钓鱼岛这个问题上,我国学界可以再向前迈进,比如翻译出版海外有关钓鱼岛问题的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