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其中包括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有专家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取消重点学科审批表明推进 “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并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快改革教育行政评审、评估制度的步伐,落实自主办学。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的设想,最初目的是“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亮表示,回顾近30年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历程,这一制度在提升科研与人才培养水平方面着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过程中,也确实有一些与设立初衷相悖的现象,出现了偏离学术中心的学科建设机制。
长期以来,重点学科审批被大学作为重要的办学指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每轮重点学科评审之后,学校都会把有多少学科评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二级学科重点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成绩。但熊丙奇也表示,重点学科审批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异化”。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取消重点学科审批是势所必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曲金良表示,学术评价不应是这种带有浓重行政色彩的指标式量化考核,“学术界、同行之间自觉自发的评价才是一个学人、一个学科甚至一个高校学术水平较为合理的标准”。
学者表示,从国家重点学科的设立到今天产生某种“异化”的偏转,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教育的管办评”未能有效分离。“这次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问题。”曲金良表示,随着这一举措的逐步展开,教育部门放权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大。
孙亮认为,在此背景下,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我国首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将为建立以学术为中心的评价制度提供保障。(记者 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