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北京,万众期待,举世瞩目。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3日、3月5日开幕。
在3月2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本报记者获悉,截至3月2日17时,已收到委员提案1130件,立案637件。今年的提案着重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如转变政府职能、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教育综合改革、医药体制改革等,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意见建议。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多位记者,也在现场就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全面深化改革、党风廉政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工权益保障以及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等问题作了提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将建言献策,群策群力,让中国这艘大船在既定的航道上行驶得更好、更稳、更快。学术界对“两会”高度关注,充满期待,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请他们围绕“两会”就各自关心的话题发表见解。
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
党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清风正气,感染着学界和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和公务人员普遍感到今年春节过了一个安宁年,以往给领导干部送礼、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得到明显遏制。政风是方向标,领导干部带头改变作风,带头厉行节约,有利于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兵说。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成为今年 “两会”的主要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吴恩远表示,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体制改革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改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造就一代新人,因此,行政体制、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特别值得关注。
学者期待“两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上有所推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颜晓峰认为,两会的提案议案既要有从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各阶层实际出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细化建议,也要有从改革系统性、关联性、耦合性的视野出发,整体筹划解决制约改革瓶颈问题的可行方案。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青连斌较为关注的话题。他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政府和市场都发挥重要作用。从市场来讲,要扩大就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政府来讲,要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来更好地进行二次分配。
青连斌认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就需要重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凸显中国特色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首次系统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现代政治的核心理念。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成为 “两会”热点。
“当前,我们必须回答和解决在什么制度模式下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问题。”颜晓峰表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重要方面,是各个国家依据基本制度框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需要,着眼提高治理质量、效能、水准,促进国家有序、协调、稳定运行的治理变革与创新,是对治理的“治理”。治理从属于制度,没有超越社会制度的“治理现代化”。我们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明确的制度前提,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其内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制度能力现代化。
谈国家治理,首先涉及谁来治理的问题。我国实行的是代议制,国家的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义孙表示,“从这个角度而言,党的领导干部要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科学、民主和法治是灵魂,必须掌握并且内化为德行。懂科学,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懂治理对象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讲民主,就是清楚自身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遵循权力的规律办事。讲法治,就是要在制度范围内办事,要守法、守信,有规则意识,凭借制度而不是自己的意志来进行管理。”
学界建言献策关注广泛
针对各类热点问题,学者纷纷表示,在宏观改革路径的指引下,需要在新时期加强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加强对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