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置身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如何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围绕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坚持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标准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又是怎样的?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认为,传统文化应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升华,并有所提升,“顺应、符合现代文明发展需要的就是优秀的”。
在历史长河中,文化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国荣认为,要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真正具有文化积累意义、承前启后的文化成果。“总结和继承此前的文化成果,又将为尔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源,正是在这种前后承继和演进中,文化展现了其内在生命力。”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刘德龙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认识传统文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社会效益原则,对每一种具体文化进行认真剖析,科学鉴别与评判。
多位学者表示,要坚持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标准。冯天瑜表示,具有人民性、历史进步意义的文化即是优秀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认为,优秀文化的标准在于是否体现了人类智慧,是否触及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思考。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
传统文化只有介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存活”。当下,如何结合时代特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层面得以落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陈卫平认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国民教育,而在具体落实中还需有顶层设计,最重要的是使传统的、优秀的思想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衔接。
刘德龙建议,在现代教育中充分引入传统文化要素,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识能力,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2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编撰完成。“相比系统地阅读大量经典原著,既省时,又省力,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冯天瑜说。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还应挖掘汉字本身的价值观念。“识字过程也就是接受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过程。”陈卫平建议,加大古汉语教学的比重,加强对汉字“六书”的阐释,唯有如此,“汉字中积淀的人文情怀才会继续产生影响”。
“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冯天瑜表示,家庭教育应注重礼仪方面的规范。对此,刘德龙也有同感,他认为,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规范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礼本身就包含着思想观念。通过礼的遵循使习惯成自然,将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德行。”陈卫平建议,学校不妨和社区联手,定期举办传统礼仪的相关课程,类似于传统的民间乡校、社学。
除在实践层面进行推广外,理论上也要加强研究。“哪些书面的思想观念,已经转变成实际中规范行为的传统,哪些又没有转化?”陈卫平认为,这些还需要做进一步梳理。已经从书面文献变成实际行为的传统,要研究它为什么能够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没有转化的,则要研究什么机制阻碍了它。
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随着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兴起,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手段要贴近时代和社会生活,不能脱离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杨国荣也提出,传播方式要考虑青年一代的接受程度,充分体现新的时代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面,全球化趋势向传统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全球化本身也成为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考虑的时代条件。因此,刘德龙认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弘扬,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我们要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杨国荣说,青年一代应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古今中外所有文化的优秀成果。
任何文化都是集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陈卫平认为,只有看到两者的互补性,才能在学习外来文化长处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之处,从而使当代中国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中国特色”。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景海峰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即是在时代的推动下寻求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