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清代诗人黄遵宪《哀旅顺》的痛切诗句,集中表达了对甲午海战中清军轻易失守旅顺港的愤懑。
想想120年前的7月25日,朝鲜丰岛海面上,驻朝清军遭到侵朝日军不宣而战的袭击,“甲午战争”爆发。作为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场,山东威海刘公岛这座面向黄海、海岸线不足15公里的小岛,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这段悲壮而屈辱的岁月,目睹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从盛极一时走向全军覆没。
如今硝烟已经散去,但一踏上刘公岛,记者依然从种种遗迹中分明听到历史的警钟。
北洋海军“扛不起”民族救亡使命
游轮缓缓驶离威海港码头。回望港口,这里曾经是北洋舰队的主要军事基地之一——威海卫。在晚清海防版图上,威海卫军港隔渤海与辽东半岛旅顺港相望,同为拱卫京津的门户。
海风掠波,船舰辟浪。当年,留英学成归国的刘步蟾、林泰曾等北洋水师年轻将领从西方将“定远号”、“镇远号”、“超勇号”等舰迎回,正是在这片海域,心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想,图建中国近代海军。
船行20分钟后,开阔的海平面上,郁郁葱葱的刘公岛渐入眼帘。仅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海防军事重镇,清政府斥巨资在这里修筑炮台工事,设立工程局、机器厂,兴建北洋海军提督署。
临近刘公岛海岸线,可见一条长长的“铁码头”,威海卫海军基地成立后,北洋舰队的铁甲战舰就驻泊在这里。一时威海卫港高樯重桅、旌旗猎猎。已逝甲午战争研究专家戚其章曾根据史料统计,北洋舰队至1888年在刘公岛正式成军时,已拥有大小舰艇近50艘。1889年,美国海军部长特雷西在一份报告中将清朝海军实力排在世界第9位,甚至位于美国、日本之前。
然而,就是这支李鸿章一手缔造、自诩“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的北洋舰队,时隔不到7年,经过中日甲午威海之役,顷刻土崩瓦解。
还未上岛,记者就远远看到掩映在岛上绿色植被后那利剑般的忠魂碑直插入云。今日,岛上依然保留着17处刘公岛保卫战的遗迹。
依岸而建的北洋海军提督署背山面海,是一片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群。提督署后院安放着济远舰残骸,其前主炮体巍然横陈,炮口指向岛前的海面。这艘定制于德国的巡洋舰参与了整个甲午海战,在刘公岛保卫战中被日军俘获,并为其所用,于1904年在日俄战争中触雷沉没,从此在深海中沉睡。直至1986年,其残骸被陆续打捞出水,回归刘公岛。
顺着山路一路前行,至山顶可见旗顶山炮台遗址,四尊24厘米口径大炮横卧在此。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院)副院长丛华滋向记者介绍,刘公岛共建有炮台6座,是威海卫海军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旗顶山炮台作为全岛制高点,可支援岛上其他炮台以及威海卫岸上炮台,共同构成阻敌靠岸的交叉火力体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工程并极精坚,布置更臻完密”的海防工程,并没有防住日军大规模海陆夹击,陆地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刘公岛成了孤岛。1895年2月,遭日军围攻近两周,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带领将士血战敌寇直至盼援无望,在这里自杀殉国。
曾有人批评丁汝昌指挥失当,没能有效发挥北洋水师的主动、机动作战能力。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分析说,北洋舰队在1888年成军以后就不再购进新的战舰,军费捉襟见肘,弹药严重不足。加之经历了此前黄海海战,肩负军事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失去对战争的信心,以消极防御的战争指导方针使得北洋舰队只能困守威海港内,失去了战争主动权。
从踌躇满志建军到刹那间樯橹灰飞烟灭,作为晚清洋务运动产物之一,北洋水师最终没能扭转这场战役,随之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之殇人民从未忘却
历史的车轮走过120年,甲午之殇不能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学者致力于甲午战争民间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戚其章就是其中之一。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主任刘晓焕告诉记者,1956年,戚其章结识了原北洋舰队来远舰的水手陈学海,从此与甲午战争研究结缘。生前,他历时大半个世纪几乎走遍威海、荣成沿海的山山水水和每一个村庄,凭吊战争遗址,走访战争参加者,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口述和文字资料。
在采访中,有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日军进攻南帮摩天岭炮台时,营官周家恩真是‘硬汉子’,指挥全营打退日军几次冲锋。当时,人们看到清军大旗倒了三回,硬是竖起了三回。”爱国将士们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在当地民间仍然广为流传。
坐落在刘公岛上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院)陈列馆中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档案、图片资料,让人们可以直观地触摸到那段历史的残酷与抗争。远远望去,陈列馆似一艘巨舰横卧于海面之上。建筑上方,手持望远镜的邓世昌巨幅塑像昂首面向大海。
据丛华滋介绍,陈列馆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于2005年3月启动建设。主体建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设计,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从丰岛海战到鸭绿江溃败,从大连陷落到旅顺屠城,从大东沟海战到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从《马关条约》的签订到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陈列馆通过3D影视、声光电等多媒体复合再现及巨幅油画和巨型雕塑等多种形式,完整真实地讲述了120年前那场震惊中外、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
而今,透过历史场景的再现,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在陈列馆出口,一位参观者写下留言:“铭记教训,警钟长鸣,强我国防,兴我海权。”
丛华滋介绍,如今,这里也是“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人们怀着“走进历史,凭吊英灵”的心情而来,带着“勿忘国耻、勇赴国难”的豪情而去。对这段历史的铭记与维系正在内化为一种精神,绵延传承。
反思不断警醒我们自强
战争虽然过去了120年,但两个甲子积淀着几代中国人的痛苦与思索,横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留存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对这场战争的反思与追索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
甲午战争无疑对中日双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戚其章在其《甲午战争史》一书中提到,日本以此次战争为契机迅速发展起来,其后,日本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多次发动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最终遭到彻底的失败。
于中国而言,甲午战争使中国不仅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同时也给中华民族以警醒。梁启超曾言,“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灾难不能忘记。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张海鹏认为,甲午战争后,“救亡”成为所有爱国者的中心口号,革命和维新两股力量成为甲午以后推动中国变革的主要力量。
据了解,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界对于甲午战争的研究就已经展开。在学者们看来,今天我们对甲午战争的反思与拷问,就是要找出战争失败的原因,认真吸取失败教训,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把教训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契机和动力。
“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包括社会制度、军事制度等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清政府对于海权的无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戚俊杰说,今天反思甲午战争,一是要接受清政府挨打之后被动发展的教训,坚持主动建设、主动发展;二是要提升海洋观念,增强海权意识。
山东省军区原政委南兵军少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反思甲午战争,除了要认清日本军国主义抬头这一严重势头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我们中国方方面面的建设,要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建设强大的海军,要更好地树立国民的国防观念。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国交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张海鹏认为,要创造和平多于战争、友好多于紧张的局面,中日两国就要牢记发展经济的大局,以造福两国人民。中国要居安思危,常存战备之思,牢记甲午惨败教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次日清晨,记者搭乘轮船离开刘公岛时,只见一艘中国海军军舰停靠在“铁码头”,年轻的水兵们正在甲板上操练,雄姿飒飒,壮志昂扬。
迎着朝阳,新一代海军正驶向深蓝,守卫着我国辽阔的海疆。
原标题: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重访刘公岛 历史的每次灾难都以进步来补偿
原地址:http://news.cssn.cn/zx/bwyc/201407/t20140725_12672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