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从社会伦理看生态危机根源
发布时间:2014-08-08 09:19:0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党前无古人的创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它是一个涉及多维度、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就生态危机本身而言,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也不能从现象到现象,要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只有消除其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不仅关系到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更是人类和谐社会得以建立和永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动物、植物、阳光、空气等组成的、互利共生、环环相扣的循环链条。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链条,其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其生命过程服从于自然规律。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又是自然的最高级产物,通过劳动实践这一纽带,实现人类和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作为具有能动性的社会存在物,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人类是具有调整和控制能力的一切自然物的主体,自然界是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人类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过程,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使自然物发生变化,而是要在自然物中实现着自己的需求,是有意志、有目的的。

  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自然关系,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危机的发生就其实质来看,是人类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展开无止境的索取和争夺,进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生态危机的社会伦理根源探析

  透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发现,生态危机包含着社会危机,它所反映的是由人改造自然的行为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被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自然价值在人们之间、这一部分人与那一部分人之间、前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进行的分配关系。因此,生态危机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伦理根源。

  技术理性的扩张使人类放弃了对价值意义的探求。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人类的唯一追求,科学技术充当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正如学者马尔库塞所讲,人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在单向度的人眼里,只看到了技术眼前的、利己的价值,而对技术长远的、全人类的价值却视而不见。这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与消耗。当今,大气污染、沙尘暴、水荒、物种灭绝等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就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这就是说,人的生产活动有两个尺度,即“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所谓物的尺度就是指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和本质属性;人的尺度就是依据人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内在需要、现实能力而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因此,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要遵循“物的尺度”,掌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要遵循“人的尺度”,恰当地认识自身,合理地提出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正是“人的尺度”规定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合理性。同理,科学技术的现实可选择性,主要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的技术可行性——技术的可行性只是提供一种客观前提与基础——关键在于其价值的合理性,它应当是真与善的统一,而这恰恰是我们所迷失的。技术理性的扩张导致价值意义的缺失成为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之一。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卢荣春   编辑:任虹